葬妻京岘山·结庐龙目湖上
宋 宗泽
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
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
故事从一首诗词开始,是宋代岳飞大将军的老师宗泽所做,诗词中很清楚的交待了宗泽老将军在京岘山安葬完爱妻之后,在龙目湖上安置了下来,想必湖景房应该也不便宜吧?按揭贷款后宗泽老先生在湖边踱步想老婆,就创造了这一首诗,而且很清楚的交待了新房的位置就在左右两个龙目湖之间,站在自家的阔景阳台上就能看见京岘山头,京岘山都不陌生,就在镇江东门外的学府路上,那么历史上传说的龙目湖又在哪里呢?
龙目湖和京岘山,很明显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龙目湖应该是左右分成一对,先是翻开北宋初年著名的《太平御览》,里面引自《京口记》的记载,秦始皇在丹徒进行开凿的地方为京岘山下东南之龙目湖,“始皇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冈使断,因改为丹徒,令水北注江也。”。
秦始皇东巡镇江派三千赭衣徒(穿赭色囚衣的罪犯)凿京岘山破“王气”,因此名丹徒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砖家说这个故事是六朝的文人编造,也就是说是南朝宋代曾任吴郡太守的刘损讲故事的,其《京口记》残文不靠谱,但是却在历史上广为传播。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润州丹徒县:“初,秦以其 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
清代《江南通志·金陵志》也载:“始皇三十六年,东游至金陵,断山疏淮,由江东丹徒,往会稽。丹徒故城在京岘山下,今其地名丹徒镇。”
不管始皇帝断岗的故事有木有发生,但是仅从宋代的史籍《嘉定镇江志》,里面就清楚的记载了京岘山和龙目湖,“在府治东五里,润州类集云州谓之京镇京口者因此山。《寰宇记》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左右,为龙目二湖。按类集龙目湖秦时所掘,与寰宇记小异,蠹斋周孚(周孚,宋代辛弃疾的小伙伴,著有《蠹斋铅刀编》三十二卷)诗:“平湖认龙目,断岭记蜂腰””,不管是宗泽还是周孚的诗句,都很明显记载了龙目湖的存在。 清朝初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记此事云:京岘山“城东五里,一名丹徒岘,相传即秦时所凿以泄王气处,京口、京镇皆因以名。《梁典》武帝望京岘,盘纡似龙,因掘二湖于山下,曰龙目湖,今堙。”也就是说,传闻梁武帝游岘山,发现山形似龙,害怕京岘山出天子,就命人在山东边挖了两个大湖,也就是龙目湖,但是到了清朝初期,龙目湖就被破坏了。
但是紧紧围绕龙脉的故事,还是清楚的一条脉络可以展开,信风水的大家都知道峦头,风水就是气息的运作“遇风而散,界水而止”,峦头最忌砂飞水走,而京岘山脉的主峰大禹山北面就是长江江滩,受长江江风影响,这里属于阴面,也明显不是聚气的地方,所以基本可以断定,龙目湖在京岘山的东南方,而且若是京岘龙脉作为父母山,大禹山主峰作为最高点向南延伸,按照靠近穴场,以前后相连、相生而不相克的要求,那么就基本可以基本可以顺着山脊往东南划上一条线,这条线连接过去,正是名叫丹徒和长岗的地方。
史书中记载的长岗,就是龙脉了,说到这条长岗,还是不得不提到大运河,因为大运河的确将十里长岗凿断,才有了通江的丹徒口,不论始皇帝三千囚徒的故事是否杜撰,但是丹徒水道根据已有的记载是始皇帝三十七年(B.C.210)第五次东巡的时候修建而成,从此长江才与春秋时期的夫差、范蠡所开渠道相连,按照风水学上的说法,也就是断了龙脉,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赵翼从大运河北上,从丹徒口出江,就写了一篇《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洲》:“剪江一霎三十里,奔马脱衔不可控。”
虽然物是人非,但是青山常在,所以寻找一条清晰的龙脉并不困难,不论是否存在始皇帝断龙脉的故事,但是站在镇江城东白兔山顶,一览江山,就可以很明白,故事的来源,远处可以清楚的看见高楼林立的丹阳,悠远的古运河向北九转曲折延伸开来,丹阳的北二环桥、北三环桥、新丰运河桥一系列造型各异的桥联通起运河两岸,在谏壁口注入一水横山的长江,古运河入江通道的两边早已被阳春的油菜花海淹没,不远处的雩山开始山脉又自西向东开始延伸,大运河入江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豁口,难怪会有始皇帝凿断龙脉之说。
古人的选择的一般程序是寻龙、查砂、观水、点穴、定向,一条清晰的“龙脉”出现,下面就可以进一步观察水利,定点找穴了,由此推断《寰宇记》里记载的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左右,为龙目二湖是基本可考,京岘山下,十里长岗,就是龙脉之所见,这条长岗,基本可以断定从孟家湾开始,向东延伸至机电高职背后继续向东一路延伸,这只不过近两年孔雀城的项目施工,把最完整的一段长岗挖断,长岗的两边,还真有两座小湖,只不过时光荏苒,面积都萎缩成小塘了。但是依旧能找到所谓龙目的迹象,那就是水龙晕,按照小说《鬼吹灯》的里描述:"水龙晕——缠绕穴前的迷蒙水气所形成的微茫隐湿的圆环,以其朦胧如日月之晕环,故名曰龙晕,又作龙目。隐隐微微,仿仿佛佛,粗看有形,细看无形,乃生气凝聚灵光现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