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把剩的米饭倒掉,太少不够下一次一个人一餐。加进胃里又加不了!看着白白地胖胖地软糯的米团被我亲手倒进垃圾桶里,想起了父亲,犯罪感油然而生!
我生活在黄土塬,那个年代除了田地可以养活人,没有别的出路。所有的村庄里的孩子的父亲,都是肩挑背扛,手刨脚挖,流血流汗地,在黄土地里拼死拼活种收,把粮食挑回家,供养全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年幼时经历过吃树皮的年代,那是黄河被炸以后,河南大饥荒的年代!冯小刚的1942年,黑白电影可以一窥那时的悲壮!所以父亲吃馒头时,总是小心翼翼的,手心托起,让馍粒不要掉下来。我们自然没有父亲那般感受,并且认为他小题大做了。
终于有一次吃着饭生气了,把手里的馒头扔到地上,表达自己极其愤怒。没想到,从来不对小女儿发脾气的父亲比我更加愤怒,这应该是他的底线。他严厉大声的斥责我,并且要拿着馒头去学校找老师讲道理,看我做的对不对,我在惊吓和惶恐中意识到,生气和表达是两回事,也意识到在父亲的国度里,不能决不能浪费粮食!
后来自己成人进入社会,更加知道人生的不易!在城市一旦长期失业,确实会挨饿受冻流浪街头,甚至乞讨。结婚了,不是一个人吃饱吃不饱的问题,而是对家庭的责任,每个人都要为生存竭尽全力!职场中各样的艰难都让我想起父亲面朝黄土北朝天!再看到1942电影时,想到那时小小的父亲跟着长辈骨瘦如柴,面色枯萎蜡黄,有气无力,可怜兮兮,在寒冬腊月啃树皮,泪水就簌簌而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自己吃了苦,才能把节俭的功课学习到满分!
所以每次做饭尽可能不剩,剩了就下餐吃完!吃不完就坏了扔掉,似乎这样可以心安理得。现在就这样,刚出锅,半小时就扔掉,城市没有鸡可以喂,可以物有所用。我后悔谴责自己,我想起父亲!决定以后还是不浪费粮食了!
时代不同,很多事情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可以吃任何能消费地起的食物,吃了喝了,享受了,没有浪费,它们给我们的全人带来供应和祝福!衣服呢,可以买自己经济范围内喜欢的,我穿我美,心满足了,都是无罪的。唯有买来的食物搁着坏掉了扔了,买来的衣服放在衣柜待着,让它们旧了,霉了,这是浪费资源,对不起付出者的血汗!不尊重自己的付出不尊重家里人的付出,这就是罪了!
无论贫穷或者富有都不要浪费,这是传统美德,应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