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为坏习惯发愁时,往往得到的建议是培养一个相应的好习惯来替代这个坏习惯。思考方式也是同样的。我们常常会陷入“想不明白”的困境中,如果有一个按钮,一旦按下这个按钮,思考方式就能从“糊涂”模式切换到“明白”模式,我想你一定想要拥有它。《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就是这个按钮。我们总要拥有一些习惯的,为什么不拥有好的习惯?我们总要思考的,为什么不正确地思考?
作者卡尔.诺顿是科隆大学的讲师,从事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他还是Brain Check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服务的客户中有奥迪、宝马、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卡尔.诺顿同时还是一名演员,有着20多年的舞台经验。
书中介绍了21种思维陷阱和解决方法,我从中选出3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考模本,分别是: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
1、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相信自己是对的。交朋友的时候,我们也更愿意结交跟我们"三观一致"的朋友。网络、电话的拉黑功能以及对推送信息的屏蔽功能更是助推了这种倾向。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时间、阻隔不喜欢的人、平息信息过载的烦恼,坏处是这会窄化我们的视野,甚至左右我们在重要事情上的决策。
书中就举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雷曼兄弟公司的例子:
雷曼兄弟公司曾委托一家机构对银行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分析。被委托的咨询公司接下这个任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给出了结论。当时,雷曼兄弟公司正处于鼎盛时期。咨询公司的预测是:银行给太多人放贷,其中少数人不能还贷,这会导致灾难。在不久的将来,有几家银行会消失。
管理层和老板理查德.福尔德点头表示同意。他们相信这个推测。
咨询师继续说:如果雷曼兄弟公司还是持续这样放贷的话,未来也会亏损。
福尔德和他的同事皱起了眉头:这完全不可能。这个预测实在太差劲了!我们不会付款的。多谢您来到这里,咨询先生,再见。
后来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2008年9月15日,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雷曼兄弟公司——这个美国的第四大投资银行最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呢?因为用验证偏见的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为了节省大脑的能量,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干脆忽略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如何纠正这种偏见呢?
书中给出了三点建议:更多时间、更多分析以及更多的自我批评
(1)更多时间
亨利.毛尔科维奇曾做过一个"在时间压力下做决策"的试验。试验结果是: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迟钝,大脑不会再思考了,因为紧张已经耗尽了脑力资源。
怎么解决?神经生物学家哈德.罗斯给出的答案是"足够的时间"。哪怕仅仅一个小时的休息,也能极大缓解脑力的快速消耗。
(2)结构化分析信息
由于大脑的懒惰,人们往往止步于找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不再做过多分析。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流程或者说结构来推动我们进一步分析新事物、新信息,就能避免大脑偷懒。这个方法叫PQ4Q方法,由心理学家艾伦.托马斯和阿兰.罗宾逊于1972年提出。整个PQ4Q法的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① 预览(浏览信息)
② 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③ 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 思考(思考、举例)
⑤ 复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⑥ 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3)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这张图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两可图”,观察这幅图,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酒杯,也可以认为它是两张侧脸,这和人的知觉性选择有关。这种选择受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影响。所以,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我们的判断不是唯一正确的。要保持对自我意识的批判眼观。
2、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问题:如果你的年薪涨了1000欧元,你是否还选择跳槽?
情况1:你本来就没有指望加薪。
情况2:在最后一个月你已经期待年薪涨10000欧元了。
虽然客观的事实是你涨了1000欧元,但情况不一样,哪种思考框架下你会跳槽?
情况1:你会欢欣鼓舞,因为你的年薪涨了1000欧元,你不想跳槽了。
情况2:你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你的期望远远没有实现,你肯定会跳槽。
薪水涨了,你会不会跳槽?情况1和情况2对涨了1000欧元薪水这个客观事实的满意度不一样源于期望值不一样。“期望值”就是结果出来之前对结果预设的框架,对同样的结果作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预设框架的不同。书中称这种现象为“框架效应”。
在超越期望值方面,海底捞可谓做到了极致。有一个段子:有位客人在海底捞吃完饭后,想将餐后没吃完的西瓜打包走,海底捞的服务员说不行。可是在他结完账时,服务员拎了一个没有切开的西瓜对他说:“您想打包,我们准备了一个完整的西瓜给您带走,切开的西瓜带回去不卫生。”
小米CEO雷军讲过他去迪拜的帆船酒店的故事。当时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了迪拜。一进帆船酒店,感觉金碧辉煌,好像真的贴了金子,但现代人的审美不会觉得这是奢华,而是土。他觉得很失望,这难道就是全球最好的酒店吗?
海底捞的好源于它的服务超越了顾客的预期,帆船酒店虽然好,但人们普遍对它的预期如此高,以至于会失望。难道金碧辉煌的帆船酒店还不如闹哄哄的海底捞吗?
解决方法:我们对事物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框架。了解了框架效应,我们就能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知道为什么每个人的决定都如此不同。在与他人合作的时候,最好事先了解别人对我们或者对这件事情的预期,然后超越他人的预期,这样你将获得一个好的评价。同时注意,让别人对我们产生高于自己能力的期待是危险的,毕竟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3、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
渣男渣女横行的今天,“被劈腿之后要不要分手?”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
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迪特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单身狗。虽然,他处在一段关系中,但是这段关系却让他更加不幸。因为这个女人劈腿,尽管她与丈夫已经分开了,却没有离婚。在这段关系中,迪特和这位女友总是不断分手。在分手期间,迪特会认识其他有魅力的女性,但当女友回来找他时,他会再次接受她。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年之久。为什么迪特不去改变现状,在无数个孤独的漫长夜晚好好思考一下,而要一条道走到黑。
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他分析遭遇不够好的另一半还不选择分手的原因是我们心理上有着强烈的“保持一致”的冲动,即一旦投入了成本或做出了承诺,我们就更倾向于维护当初的选择,哪怕它是错的。
机械地保持一致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一旦对一件事情拿定了主意,死脑筋地坚持到底能让我们不用再苦苦地思考这件事了。生活中需要我们考虑并最终做出决定的事情实在太多,假如每一件我们都要思来想去,我们最终会崩溃的。
生活中机械地保持一致(或无法忽略沉没成本)的情形很多,比如你买票去电影院才发现看的是部烂片,你想钱都出了,就把它看完吧。这时候,保持一致的人没办法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下继续看下去自己不但付出了票钱这个已经沉没的成本还要继续付出时间成本。
又比如,你开车经过一个加油站,旁边有个广告牌是这个加油站正在做活动,一次加油比其他加油站省40块,你随即就把车开进去了。但临加油前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跟你讲油价恢复了,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撤掉广告牌,这时你是加还是不加?
解决方法: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知道结果是这样的,我还会做出当初的选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忽略沉没成本,重新做出选择。如果我知道这是部烂片我还会来看吗?不会!那就离开电影院。如果我知道这个渣男(渣女)最终会毁了我的生活我还会继续这段关系吗?不会!那就趁早离开。
至此,《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我选出的3个思考模本就写完了,总结一下:
1、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原因:因为用验证偏见的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为了节省大脑的能量,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干脆忽略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解决方法:更多时间、更多分析以及更多的自我批评
2、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原因:对同样的结果作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预设框架的不同。
解决方法:事先了解别人对我们或者对这件事情的预期,然后超越他人的预期。同时注意,让别人对我们产生高于自己能力的期待是危险的。
3、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
原因:一旦投入了成本或做出了承诺,我们就更倾向于维护当初的选择,哪怕它是错的。
解决方法: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知道结果是这样的,我还会做出当初的选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忽略沉没成本,重新做出选择。
作为一本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书,这本书在分析思维陷阱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方法方面还是显得简单了些。更多的作用是抛出了常见的21个思维陷阱,让我们起码先意识到有这些思维陷阱,怎么解决?需要进一步读更多这方面的著作才能获得更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