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巨婴国》,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推荐。买了还没来得及读,它就下架了。再看评论,已经是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了,让我看得诚惶诚恐,有一种追错了星的感觉。大众的效力多么直接,我还是决定先读书,再看评论。
读书是为了思考而不是盲从,这句话真对。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表达上的问题。一不小心就可以挑出很多病句(我一个读者又不是编辑,没事儿也不会挑病句),最大的问题是指代不清楚。感觉作者急于表达观点,所以文法方面就忽略了。
指代不清,就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感觉。
急于表达,就会出现激烈的言辞和恐怖的意象运用,这是被批评最多的地方。
内容上,我并不觉得有很多问题。作者最出彩的地方,是提出了巨婴这个概念,很形象,也很有代表性。
观点上,作者直接挑战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
在我读来,有一种大快人心的畅快。
用作者的观点分析,是因为我对孝道文化存有隐约的愤怒感。
曾经有过被孝道绑架的感觉,我一度觉得为了成就孝道,个人是应该放弃自我的。但内心其实又是反对和挣扎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完全顺服的孝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可以挑战和反驳的。
我深恶痛绝重男轻女思想,但是在我的行为中,有没有对这种思想的妥协和成为“帮凶”的可能呢?
我一直觉得不想生个女儿,因为这个社会对于女性来说太过艰难,女性平白多受很多苦。
这种观点本身的错误在于,习惯上歧视女性。如果真的想寻求改变,应该是努力去寻求大环境及小环境的改变才对。
在我读过的书里,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理解和体谅,超过了很多作者。我惊讶于一位男性,尽然对母亲这个角色诠释得那么清楚。这种诠释,不仅仅是批判,更是同情和理解。
我想,这确实是作者在大量的真实案例中积累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我们从未想过要批判母亲,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我们从来不敢质疑有些问题。
母亲一定代表爱吗?爱,是否意味着面对权威和强权不质疑而只是屈服?
以此类推,家长,家庭,集体主义和爱国,都值得我们细细思辨。
什么是爱国,当你质疑国家所为时,是否会有人质疑你不爱国?
什么才是最高的普世价值?难道不是爱,民主和自由吗?那么,我可以断言,任何以爱的名义的不民主、不自由都是违背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都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让人开始关注身体本身想要表达的意见。总体的行文风格仍然是大量的案例与联想思考。
我们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我认为作者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有可取之处的。
他对人们的习惯看法保持着习惯性的警惕。这是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的基础。
总体感觉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仍然会将其放入再次阅读的书单。
本书是一个窗口,例如书中多次引用了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的内容,按图索骥,也许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作品。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本书,是尹建莉老师的案例分析。之所以把这几本书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学者经过大量案例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形式上相似,内容上相关。
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何对待他,影响了他将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读尹建莉的书时,相较作者武志红,会感觉明显的行文功力不一样。尹老师的文字严谨,逻辑清晰。理论体系也很清晰,观点非常明确。
两个作者的观点其实都很犀利,对于有些人而言,直接就是打脸的感觉,但还是会觉得尹老师更加温和,并容易让人接受。
这本书可以另起一文来专门讨论。放在这里,意在比较。
总的来说,我觉得武志红的书并没有之前看到的评价那么不堪。至少于我而言是有所启发的。
读书不是为了盲从,而是为了思考。与各位读书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