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的北方已是风寒入骨,暖气倒是很热,提前进入了冬季。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早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红通通的柿子早已挂满枝头,登高望远,思念家乡的风土人情,惦记我那常年见不到的父母。
九九重阳,早早给父母去个电话,可电话一直没打通。
爱溜达的父亲,爱干活的母亲,他们没有随身携带手机的习惯,手机一直放在家里,打电话还得预约。
可还是惦记,忍不住又拨打给了弟弟。
弟弟准备晚上回趟家,要给爸妈送些猕猴桃,重阳节日村里老人集体会去吃长寿面,父母应该是不在家。
欣慰家乡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每逢重阳,都会组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集体吃饭看大戏。
从小听惯的秦腔那是最原始的摇滚,听秦腔吼秦腔,秦风秦韵秦声伴随父母的一生,不管忙碌或是休息,秦腔是我儿时的摇篮曲,也曾是我学习休闲的伴奏曲。
唱的好坏无所谓,陕西人人都会吼两嗓子秦腔,父母那时的半导体收音机,播放的都是秦腔和评书,听着秦腔端着大老碗,来上一碟油泼辣子,耳渲目染长大的陕西娃,听秦腔吃饭的场景想想都亲切。
憨厚朴实的亲戚邻里,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土地,回家见到她们的笑容依旧,包括父母亲在我心里一直似乎都没老过,有父母的孩子,在家还一直都是个孩子。
看到二哥发的照片,村里戏台前一群准备要吃饭的老人。
仔细遍寻,终于在照片中看到了老父亲的背影,花白的头发,穿着去年我给买的马甲微佝偻着清瘦的身影,不想相信可父亲还是会一天天的老去!
再仔细放大每一张照片,一直也没找到母亲的身影。
猜想我那勤快不愿闲着的母亲,是不是又去菜地里忙她的打工了,也许根本就没来,应该享受集体吃长寿面的待遇了,可好几年却都是给老人做饭的一员。
小小个头的娘,做饭好吃,人还麻利,没有白发,走路脚下能生风,感觉年龄似乎在母亲那里只是一个数字,自力更生保持身体健康,挣一分是一分,从不想要儿女为她操心。
每一次的通电话,不等我问候,我的娘就会急忙汇报:“娃啊,额和你爸都好,包惦记,额娃在外头远不操心,”反倒是一大堆叮咛我们吃喝拉撒注意身体好好工作的话。
不知不觉中老去的父母,电话里他们告诉我的状况,似乎永远都是年青人,唯恐远方的我在外担心。
家虽破旧但是温暖,有父母就有我想回归的港湾。
自责每一次回家,都要忙坏了母亲,想着陪父母,结果每次都是娘在为我忙前忙后,变着花样做各种儿时的小吃,走时还要想方设法给我的包里塞各种东西,分别时不敢回头看向身后的门口,那里站着默默看我渐渐远去的父母。
只望父母老去的速度慢些,还想能劝动固执的父亲,让我能接他们到我的身边,陪他们看海看草原,看我想让他们看到的不一样的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的天。
收集所的记忆,让它从丝缝中进入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