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次接触到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词儿,觉得不明所以,没太大感觉,最近疫情期间去看朋友圈,突然发现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各式各样的微商,各种带货。再一打听,原来很多是帮别人带货,也就是用自己的流量为别人打工,我这时才意识到“私域流量”的价值。
相对于付费昂贵的公域流量,私域流量更有针对性和场景化,从消费者心理学来看,同一个圈子里人们的认同感更强,警惕性更低,从众效应更强,因为现身说法信任度显然更高。尤其是疫情期间,人们社交距离发生了变化,呆在家里购物买菜都小区化,各种各样的群开始涌现,这也是私域流量在不断繁殖,每个人在线几十个社交圈,我们被设置在不同的场景中去消费。由于大多数人消费需求是模糊的,这种私域在帮我们塑造各种消费决策的机会。
在个人公众号、微信号、抖音、qq群、小程序以及各种app的圈子内都有私域流量,小私域溪流汇成大私域江海,感觉走到哪里都有群,都有标签,我们时时刻刻在被细分,被定义。我们在私域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对我们私域。我想到未来7G/8G时代也许不需要再建基站,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将成为一个基站,自带流量,再将来人脑互联,根本不再分什么公域和私域流量,需求直连,想想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