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6:论如何混入一场葬礼,兼论如何成为一个「突发事件型记者」
2017.4.21
澎湃的朋友在写西游记导演杨洁的深度报道,周五要去参加追悼会。我觉得有意思(没有不敬的意思),想去看看一个文艺界名人的葬礼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完全的路人,我不仅没有像绝大多数记者、影迷被拦在外面,在追悼会开始前就进入追悼会大厅和休息室(据说正部级以上的才能进去),并且成功混成一名工作人员,并并且搭讪认识了一个家属(后来知道是唐僧扮演者的女儿),还成功把我的记者朋友「保送」进休息室,方便她采访。
说起来很神奇,但其实也就是以这些小技巧,比如:我在记者蜂拥而上的时候去拍群像,和记者群体不在一起,工作人员就没有哄我;并不着急进大厅,而是和旁边工作人员闲聊,让别人以为我也是工作人员;进入嘉宾休息室后,我很快为自己找了一个工作——我看一边有成条的纸巾,就拿着纸巾四处转悠,看到有哭的来宾就上前递上纸巾——让我在那里的存在合理;看到在场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然后就制造话题,搭讪、聊天、加微信、成为朋友,一方面我基本不会再被轰出去了(我是家属的朋友),另一方面,也通过她的帮助,成功把我记者朋友弄了进来。
去之前我就跟我朋友吹牛逼说自己是「突发事件型记者」,擅长应付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报道角度、挖到素材、接触到采访人,朋友本来不信,这次是服了。包括清明直接冲到雄安新区写的几篇文章,同理。
总结一下,成为「突发事件型记者」的几点小心得:
• 打开全部感官,做全息信息收集者,而不仅仅是个记者;张开耳朵听身边人在说什么,看别人的表情,揣测别人的心情、处境,从一个上帝视角打量你所在的那个复杂环境;
• 能够跟任何一个陌生人快速聊天并熟络,迅速找到对方在整个环境中的角色,并利用这个角色的「弱点」;
• 找到此刻的「语境」,并迅速融入这种语境;语境的组成可能是「黑话」,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可能是很多,你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并且代入;
•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真诚——人们是不太会拒绝一个真诚的人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的;
END
*注:我也开始尝试写「日思」,虽然有点成功学或鸡汤的身影,但保持思考总归是个好事儿。
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