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就曾听闻过极简主义,但是真正尝试去了解,应该还要从去年算起。在了解极简主义的同时,还无意打开了不消费主义的大门,也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一了解其实也并不真正深刻,无非就是关注了一些喜欢的极简博主,看了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再来就是尝试去做一些极简的行为,譬如部分的断舍离。
在开始极简的时候,物质欲望也不自觉地降低,甚至一度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常,一个正常的当代年轻人,如此的低欲望真的是存在的吗,害怕自己成为异类。
这样恍惚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不消费主义,依附趋从的本性,使我感到安心,原来还有一群与己相似的人群存在。不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降低物质欲望,更深刻地审视内心。在以物质为标签的当代,能够真正撇去俗世所看中的“表”,而遵从自我的“里”,实属不易。
或许很难过上真正的不消费生活,但也正试图让自己更接近这样的状态。
我渴望金钱,对于金钱的欲望始终强烈,甚至于,企图尝试不消费主义,除了环保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加速金钱的累积,这点我必须坦诚。相较于金钱本身,我更渴望的是金钱所带来的自由,人身的自由及时间的自由。我想做我所想,想无所事事,想任意支配自己。不想要在资本的漩涡做着毫无意义的内卷,为资本家的个人理想主义高歌。
我的朋友经常会说“这样别人会瞧不起我的”“我经常在微博发这些动态,别人是不是会觉得我过得很惨”“为什么朋友圈里的人都过得这么好”。她不是在抱怨,更多时候是在调侃,但是语义中也表达出了深深的焦虑,我愿称之为“社交焦虑”。
那天我往我们四人群里发了一张图,并配文“红茶配点心”。当即远方的两个朋友就表达出了羡慕,并且觉得我在过小资生活。片段式的生活总是容易引来艳羡的目光,筛选过的生活,当然都是乐于展示,并做好了接受夸赞准备的。
在这之前我关掉了朋友圈的红点提示,刷朋友圈的频率断崖式下降,从一天刷几次,到几天也不记得刷一次。或许会因此错过一些信息,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节约了碎片的时间。多数朋友圈过目即忘,其他社交平台类同。现在的我还没办法完全戒掉,这与工作性质也有关联,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时间的浪费。
普通人的一生,或许至终都不会有一件流传两代人的骄傲事迹,所以我不认为做事前应该先思索它是否有意义,我们大多时候做的大多事情都是些毫无意义的琐碎。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在这个区间内将厚度扩充,去更多的体验,做更多的尝试。
欲望是无穷的,但欲望膨胀的时候也不能忘记真我,什么才是我,我究竟需要什么。物质终究是附加的,内里转化出的精神和意志才是本我的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轨迹,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群,对生命的理解都大有不同,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自洽的生活方式即可。不求苟同,但求不苛责。放下骄傲和偏见,接受更多形式的存在,接受“异类”,接受更多独特的个体。
人本身就是野蛮的,不过是为了社会这台机器能够更顺遂的运转
,而被千百年的规训,毛与刺始终会存在,数量多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