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理之争越来越上头,继而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好像包括自然决定的生理结构的不同在内,人类从小就开始,被贴上不同的标签进行分类。
一开始是别人给自己贴,长大以后给别人贴,再然后自己给自己贴。
小时候分“乖孩子”和“坏孩子”,上学了分“优等生”和差生。继而美丑之分,文理之分,学历之分,职业之分,阶级之分,甚至延伸到某一专业领域下的细分。人类社会随着发展不断的走向自我异化,自我切割。“鄙视链”的存在似乎越来越正常化以及理所当然。
以上不止是职业、学科性质之分。因为性质之分是必然存在的,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真正要注意的是性质之分背后的利益和话语权之争,这里也包括了性别之争。
各种争端,隐含的往往是社会作用、职责分工、社会分配、社会认可度等一系列问题。根本问题的忽视必然使争端加剧,导致社会撕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文理二者缺一不可,但实际情况却是社会需要人为的将学科碎片化,理科以其专业壁垒成为“俯视”文科的存在,认为理转文容易,而文转理难。
而文科“碎片化”的现实,注定发挥不出历史的影响力。或者说现阶段的部分“文科生”除了本职工作外,显得“无用武之地”。
社会分工不可逆,“引路者”和“探索者”,缺一不可。只希望“理科生”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尊重“文科生”的“饭碗”,“文科生”们捧好饭碗的同时,不要熄灭“思想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