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6月20日摘抄完毕,《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李静译,南海出版社
是从2016年度推荐中看到的这本书,估计在一校这边读这本书得排队,于是心自一横,在灿烂的五月的一个中午,牵着春天的小尾巴,背着包,蹬着自行车,顶着懒散的雨,把它从科院图书馆满怀期待的抱回来。
一旦打开这绿意盎然的封面,心便欣喜若狂,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将这洋洋洒洒450页之多的作品整体读了下来。每到一个想摘下来的地方,就把书的一角向内挝起来,可是想抄的地方太多,以至于读到最后,本来就厚厚的书变得更厚了。
整体来说,老马是的幸运的:现在的我羡慕任何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读书的人。像三毛在星石里遇见那个希腊男子一样,可以跟他开玩笑的说,认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朋友。虽是玩笑,穿越时间和空间,和一个哲人谈心本身就跟快乐!想起原来在哲学六讲里看过的一句话:人的思维一旦到了一个高度,想回去便不可能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独特的路途修行,哪怕是一个微笑折射进未来,都可能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平行世界。
跑远了。
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书的孩子,像是电影《海蒂和爷爷》中的海蒂一样,看过撼人心魄的美和自由之后,心中都有一只如椽大笔,一端连着现实,一端是如梦的未来。
马对外祖父和母亲的形象,虽是传记性质的,是近乎神化了的。对爱情的疯狂,对逆境的抗争,读起来总能想起自己伟大的父母亲来。开篇对父母爱情的描述让人动容,竟然至于难以相信,这个深深眷恋着的女人形象同卖房子时小心措词的成熟稳重、买船票时不择手段的力挽狂澜的母亲是同一个人。
要么死去,要么写作,如果你觉得不写作也能活,那就不要写!
羡慕老马,一旦下定决心便矢志前往的坚决。当今这个被信息充斥的社会,大多时候难的不是做选择,而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切的坚持!
这种有着生命般凝重的作品,正是这样的文字,能够在一片迷雾中,接地气的为一个人点明出曙光的方向。
幸好,生活在别处继续!我太忙了,顾不上过日子!
越努力越幸运,真的。
鲁迅说,中国人喜欢看热闹,中国文人更是如此,大多时候只是逞了口舌之快,不能像想甘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怀疑人活着的意义,看到了国内外哲人的思考,认识到人类和地球的渺小,恍惚明白了,理想也罢,金钱也罢,每个人必须思考明白自己的内心,同内里的自己,美丑贫富都好,平和的相处。
快乐是一种气质,它源自于心灵和灵魂的自由之后的满足感。生活可能不顺意,可快乐会在别处继续。
一个深深扎根于现代文明的同学返校,那一种气质如此尖锐,以至于岁月的井再深,可能都不会被掩盖住。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一个人看到另一种可能,会去不自觉的假想那种存在方式,设想那样活着的意义,可结果又注定是未知和迷茫。鲁迅说:没有阅历过世事的人怎么能看得懂我的文章?是的,不懂,但试着去理解。凡事不失心志,这便是与灵魂同行。
王老师说得是对的,让自己变强首先是一项内功,血脉先打通了,功力才使得出来。
“因为对你而言,戒烟就像谋杀至亲”
这句话没看懂,更没能体会到马不寒而栗的因由。
我之所以那个样子,是因为我没有弟弟的胆量和独立意识,无法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下去我的幸福将不属于我,只能用来回报父母无尽的溺爱,莫名的担忧和乐观的期望。
人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长大的。年龄和魂灵是独立。人生是自己的,否则他将一无是处。
我看上去,比像自己还像他
如山的父爱
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的去读
这个道理适合于人,物,事。重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荒野里,寻得自己的灵魂,并与之携手并进。
他们总是这样,让人难以想象,两个如此不同之人却能相爱相知
看过一句话,爱情和友情一样,人世间绝大多数的感情,同做生意一样,是需要仔细经营的。奉为圭臬。爱情和生活其实是两个命题。爱不爱与合不合适是两个命题。
文学和人生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其本质是一样的
,想起一句话,心灵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你现在的气质,反映着你爱过的人,看过的书。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有形式上的差别~恩,似乎有点啊Q
“要拧断天鹅的脖子”
对于人而言,学识比美丽重要
对于文学而言,内容比形式重要
无论什么时候这都是真理。
“遇到沼泽不要怕,要敬畏!”
无法预知的社会种种也是一种沼泽,要坚决前行,即使没有指南针,即使逆着风
直到真正做到打字机前,喘过气来才发觉,长久以来,我既想见她,又怕与她厮守。
我似乎能想明白那种纠结的心情。
像是维持恒星稳定的外扩的聚变能和向内的引力的平衡一般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如果不坍缩成黑洞,便是一个新文明的开端
“我笃信自己会年纪轻轻的死在街头”
艺术家除了自由,就连同死神也不愿妥协。这是通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