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构造的认识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几千年前,古代的人们从直观的感受出发,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地是一个平面。
2.2600年前,阿那克西曼德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旋转,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看法。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人们意识到,直观感受有其局限性,我们还需要通过其他的参照物来寻求真相。
3.后来古希腊学者提出“地心说”。既然我们脚下的地是悬在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辰围绕着我们旋转,那么地最合理的形状就是球形。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运用很多科学论述证明了这个的观点。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圈,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4.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改写了人类的宇宙观。
5.现在,随着天文科学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宇宙是浩翰无边的,一直蔓延到我们最强大的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地方……而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宇宙空间弯曲起伏,除了日月星辰,还存在着大量的黑洞和暗物质。(还是看图吧,图片才有震撼力,我尽力了……)
下面的图片是哈勃望远镜拍到的照片,它向我们展示了最强大的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宇宙最深处——无数遥远的光点,每各黑点都是一个星系……(话说,我在催眠中还真的见过不止一次)
下图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因为空间不是一马平川的,而是弯曲的,所以它的纹理会像海浪一样的起伏,激烈处还会产生黑洞空穴……
看到这些图片,还真是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和向往之心。《三体》中那个“三体”的游戏世界,我觉得挺有可能的,我们地球的存在本身是一个意外,或者说偶然,然后人类的存在也是意外和偶然,然后,作者在最后一章《我们》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们这个物种不会延续很久”。我真的是深以为然,不是悲观的以为,而是怀揣着珍惜的以为。“我们的生死如同星辰的生灭,个体如此,全人类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生命正是因为短暂而宝贵。”啊呀呀,我真是爱死最后一章了。这本书我是倒过来看的,是先看了最后一章“我们”才回过头去看那些理论的(最近刚好对哲学和生命比较敏感),所以,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一种从整体的宏大回归到局部的细节的感觉,说不清楚,理论部分其实也看不是很懂,但就是看得心生喜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