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不到啊” 我用肯定又无奈的语气说。
“为什么你总是不自信?你明明可以的....”又一个朋友对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道。说“又”是因为我总会时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
“自我否定”似乎成了我的日常,我不敢去追求那些真正好的东西;甚至在有机会拥有那些东西时主动拒绝——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值得、也不应该拥有这些自己真正认为好的人和事。就如有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摆在面前,我却不懂珍惜反而第一时间否定自己能力不足。在感情上,虽然从来不想独身,却又预感会孤独终身,觉得那些幸福美满恩爱甜蜜自己遥不可及,自己不配拥有这些美好的。不仅如此,甚至别人夸我,我都会觉得非常不自在,甚至反驳他们。就像《丈夫得了抑郁症》里的男主角说:就算你夸我,我也不会开心。仿佛自己置身一场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否定主义之中。
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短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你阳光他阴暗,你积极他悲观,日常生活中我除了给别人留下“过分谦虚”“不自信”的印象外,二十几年来也相安无事地度过了。直到有一次在路上听到两对母女的对话:
“小A的书法比赛获奖了!”A妈对B妈说,
“小A真的好棒呢!”B妈附和,然后旁若无人地说道
“小B就不行,学什么都学不好,给她报的培训班真是浪费钱。”
在一旁的小A一脸开心,而小B则低头不语。虽然是再平常不过的对话,但看着小B我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和将来自己的孩子。
我从小就比同龄人长得高,“在南方的农村女孩子长得高简直是一种灾难。” 我妈是这样认为的,我也这样认为。每当外人跟她说你女儿好高的时候,她就会一脸嫌弃地回道:长得高有什么用!当别人夸我好看的时候,她就会说,哪里好看了,瘦不拉几的农活都干不了。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夸奖过我,即便我成绩提高了获奖了,她总是信奉为人要谦虚低调默默无闻。但她又从不吝啬在我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并以此来激励我。
就在前段时间,我妈打来电话问我婶婶介绍的那个男生怎么样,我说没联系了,因为他长得丑。我妈说,又不是拍戏要那么好看干什么?你以为你很好看吗?果然是亲妈,我无言以对。然后我又说,对方没钱。结果我爸在一旁说道:有钱人你也高攀不起啊,有上进心人好就行。老爸说的也没毛病。
Melanie Fennell在《战胜低自尊》(Overcoming LowSelf-esteem)一书中指出负面经验是低自尊的诱因。负面经验的其中一个经历就是:“缺乏正面经验。有时,儿童时期并没有极端事情发生,但是日常生活中也缺乏温暖感和促成自我价值感的事。比如,可能家人虽然提供了物质保障,却也没有对孩子表达爱、欣赏和鼓励,并不怎么进行表扬。" 如上所言,我就是那个活生生的从小缺乏正面经验的例子,印象中父母极少对我表达爱、欣赏和鼓励。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最近一两年,“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常常被许多人滥用。豆瓣社区上还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不可否认,父母对我早年的自我认知教育上存在很大地弊端,并对我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但我不会因此认为“父母皆祸害”,甚至把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他们,“父母皆祸害”本就是一个极端的伪命题,把我今日种种完全归咎于父母并把他们定性为“祸害”是不公平的,他们赋予我生命让我生而为人本就是一个盛大的恩典,加之这么多年来他们言行身教,教会我善良、真诚、勤劳,正直等好品质,瑕不掩瑜,人无完人,我亦不能苛求自己的父母完美。而且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很可能已经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了。
美剧「This is us!」中的好丈夫好爸爸杰克就是成长在一个父亲酗酒并对母亲拳脚相向的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之下的杰克并没有延续父亲的暴戾,而是决心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和影响,努力做一个完美爸爸,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健康成长。只因为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虽然完美杰克并不完美,他在生活重压之下也会偷偷酗酒迟迟不回家,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已经全力以赴去推倒甚至消除父亲的影响,用心努力重塑美好的再生家庭,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明白自己性情中有些负面的东西来源于哪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负面的东西和解并且慢慢去修正,当你开始用心去改善这一切,让事情朝着一个乐观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全新的我才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再生家庭才会产生,杰克就是最好证明。
虽然昨日种种皆成今我,但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