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调性,是让人记住你最好的办法。
调性究竟是何方神圣?
譬如,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必然是TA的外观,但能够长久不衰,即便年华不再,也能始终优雅从容,靠的就是一个人独有的气质。
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而调性,就是美人骨子里沉淀着的那份独特而馥郁的气质。
在当你看完一篇文章,你很难完整地背诵全文或是一个段落,甚至会忘记它所表达的内容,但你会记住这篇文章给你的感觉。
如果你多看几篇,这位作者同一风格的文章,那么你就能发现,作者每次都是以类似的形式,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你。当再次看到这个作者的文章,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X作者写的。”
别人的大号随手一篇文章,阅读量100W+,而你辛苦搜集素材,交上第21次的修改版本时,距离10W+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
别人凭什么能打造出一个随手100W+的大号?秘诀就是——塑造调性。
可以说,调性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重要。
一、知否,知否,应是调性不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些或豪迈、或婉约的诗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即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TA的音容笑貌仍能直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心折,这是调性。
再直白一点,如果你看到一篇如泣如诉、凄楚难以自已的词,那不可能是李白写的。除非一切能重来,你可以选择李白。
喜欢“凄凄惨惨戚戚”的读者,也很难会去欣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壮阔场景,所谓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调性的不同,对于读者来说,是区别一个作者与其他作者最直接的依据。
二、众星捧月还是万人唾弃,全在于调性
咪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是毁誉参半的公众号大V,但没有人能否认她在商业上的成功。
不少人表示,当第一次阅读咪蒙的“毒鸡汤”时,感觉胸中出了一口恶气。
因为咪蒙替自己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话,替自己描绘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所以看着感觉很爽。
不可否认,我们说喜欢一个大号的推文的时候,通常喜欢的都是这些推文总体的调性。当我们认为分享咪蒙的推文,可以彰显我们的个性时,我们会毫不犹豫转发。
当然,但打脸打多了,也是会疼的。
咪蒙团队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给了很多人一个响亮的巴掌,引发了以“含咪率”,来衡量自己朋友圈的质量高低的现象,很多人甚至以自己朋友圈“含咪率”低为荣。这难道说明调性不重要吗?
不是的。当调性符合用户的心理时,用户能将你捧上天;当调性不符合群众的心理时,用户也能将你踩到地下。
众星捧月还是万人唾弃,全在于调性。
但国内网民的心理,实在太难以琢磨,也太健忘了。
只要咪蒙的粉丝群体,仍然愿意为咪蒙的调性买单,那么咪蒙就不会倒下。即便倒下一个咪蒙,也许还有千千万万个“咪蒙”。
三、你要相信,你就是上帝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而你说,要有调性。
于是...
我始终坚信,在写作这件事上,你不是凡人,你是上帝。
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找寻到你的代言人,也就是符合你文章调性的读者。当然,你也可以研究目标群众的喜好,从而得出套路。总结下来的这些套路,便成了调性。
知乎上,有人曾这样总结咪蒙的“毒鸡汤”套路:
一、标题以直白粗俗的语言制造反转;
二、制造男女对立博噱头;
三、针对目标粉丝群体制定选题;
四、大量白话短句堆砌,缩短读者阅读时间;
五、配图小清新化。
我们可以发现,为了保证目标群体的阅读效果,咪蒙的所有100W+爆文,从标题到配图,都是遵从调性一致的原则。
咪蒙选择23-28岁的女性最感兴趣的题材:婚姻、男女关系,并且采用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容易接受的写作风格。
屠格涅夫说,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自己固有的气息,这一点最重要。
我认为,在写作时,营造自己固有的气息,其实就是塑造调性的过程。
塑造调性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的每一篇文章,都要选择一个比较垂直的选题,并且行文风格保持稳定。
选题之前,了解粉丝的用户画像,并针对粉丝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选题范围,这个选题一定是用户最容易关注的主题。
与此同时,行文风格也要针对自己的目标用户,进行调整和修改。比方说针对18-25岁年龄阶层的人,语言风格可以趋向活泼;而针对25-35岁,可能语言风格要更为严肃、严谨。
知道你的用户到底是谁,了解你的用户关心什么,然后塑造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