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春节,有很强的仪式感:除夕晚上要焚香祭祖,摆好四方桌,奉上水果礼品,三拜九叩,大人小孩都要做。小孩子不许嬉闹说话。祭奠完毕吃饺子,还要先给亲朋好友们送上一碗,表示敬重。等等。整个过节,严谨规范,井然有序。仪式感表面看,仅仅是一种简单程序,内涵却非常深厚。
仪式感中有浓浓的节日敬畏感。当大人小孩们都将过年、过节,看得非常重,不苟言笑,中规中矩,无比虔诚,传统文化呈现给人们的总有高贵、高大,甚至有“须仰视才见”的高傲感。它才会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高山”,时时让人仰视。这种精神惯性一旦固定成形,人们对传统文化就少有轻视,多有敬重。让传统文化扎根心中,历久弥新。
仪式感中有温厚淳朴的传统价值。仔细分析这些仪式,祭祖是为了铭记先人、精神怀古;回家团聚是为了提升家庭责任感;给亲朋好友上门拜年,是为了敬老爱老涵养温情;给孩子压岁钱,是为了传播祝福。通过这些隆重的仪式,让人们在物质化追求中,注重亲情,学会感恩,履行责任,追求幸福,让民族价值观得到无形传播,增强家庭幸福感、民族凝聚力,达成坚固的“中华价值共同体”。
仪式感中有富有中华特色的精神追求。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于创富,更在于享受生活。而任何幸福和分享,都需要时间来保证。所以过年了,该忙的,也不要忙了,不要嫌过节耽误时间,有些时间就是让人来挥霍的,比如年假。所以,我们要推掉应酬和忙碌,在仪式感中,守望亲情,犒劳乡愁,放松身心,休养生息,积存能量,预备明年“更好地出发”。
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过年过节虽然注重吃好,传统价值、文化内涵、家国情怀等,才是最重要的节日内核。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自豪感,让传统节日焕发出蓬勃的精神活力。
“年”仿佛365天才来一次的恩赐,撒欢地享受。可是这个仪式感背后的所谓“团聚”又哪是这么容易得来的。别的假日可以忍让妥协,唯独这一次来的特别不能凑合。年来了,我又看到满屏的牢骚抱怨,不想过年,没有年味儿,堵车,送礼,急急火火……砸给中国人的这个仪式又年复一年地在强颜欢笑中继续着。但愿众神归位,新年快乐,一切在年前就顺遂,不要在心烦意乱中期盼下一年。所以仪式也要按照心意而来,按照原生而准备,按照老祖宗给我们的仪式规定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