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刚才给大妞检查作业,发现她数学试卷中好多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我正常的理解不一样,我决定辅导她,跟她讲“正确”的思路。
我理解这一题应该是418+206=624,624>600。一般辅导时我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习惯性的先提问。
所以我一开始就这么问她说:“宝贝,我觉得你这题做得不对,虽然结果是对的,但是计算过程却很奇怪,为什么要约呢?为什么不是直接算呢?” 她一听到我这么说话,有点小激动:“这个题目我做得是对的,这个题目就是要约的”。我完全没有听进她说的话,继续说:“你这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吗?如果题目说的是400多,或者200多,你可以约一下,题目已经明明告诉你是418和206,你还约个什么呢?”她更激动了:“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你看我前面的题目都是用约做的。”我有点不耐烦了,大声的说:“老师有说这套试题所有的题目都要用约的方法吗?不能用直接算的方法解决吗?”她越来越不服气,但是压制着怒火,眼睛开始红了,憋着说:“是的,你说的也没错,我可以用你的方法算,但是我的算法也是对的。”看见她的状态,以及对我的勉强迎合,我隐隐觉得她能在我强势的逼问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我不应该这么强逼她,无论对错,起码要尊重她的想法。
R
我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有些激动,有些委屈,而我也有些烦躁和着急。
I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后,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问题区。于是我停止了现在的做法,静下来思考,刚才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引起了这么无效的辅导。突然回想起下午才看了李老师《关于提问》的文章中提问的三个原则:
平等与尊重: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朋友关系,教学相长的关系,只是老师研究的比较早,比较专。但在身份定位上,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其实我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我用压迫的方式逼她按照我的解题思路来,其实是一种非常懦弱的做法,是对“大人”这种“身份”的维护,而脱离了辅导孩子解题这个目的本身。
肯定的言词:不管学员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要从多方面来肯定学员。我在刚才一开始的提问过程中,首先就否定了孩子答题的错误,让她从一开始就有了反抗情绪。以至于后面的问答,始终处于一种言语对抗的状态。
多角度提问:如果讲师提问,没有达成既定效果,一定要换另一个提问的方式或者角度来提问。全程我始终都围绕自己一开始的想法来,坚持到底,并没有想到要换一个提问的方式,或换一个思路去看看,比如去查阅一下数学书,看看目前的进度,或者去翻翻老师上课的综合本,去了解一下类似题目老师的讲解。
D
重新思考,调整方法。我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不再激动,然后做了一个铺垫:“宝贝,刚才你对于妈妈一串串的提问,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妈妈还是挺欣赏你的。“
引导式提问:“宝贝,你这一题的解题思路,能再跟我讲讲吗?”她叽里呱啦讲了一串,什么约、什么最接近,我完全没听懂。继续找原因:“你能把数学书和老师上课用的综合本给我看看吗?”我翻查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她们现在刚学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老师通过“约”这个技巧,来告诉孩子们,不用做百位和千位的直接计算,而通过“约整数”的方法,快速答题,所有的题目其实都是在给孩子做“约整”的训练,400+200孩子能一眼看出=600,所以即使不去计算418+206,孩子也能知道够这个答案。当我明白正真的解题意思时,我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问题。
降低难度的提问:帮助孩子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哦,宝贝,我看了老师跟你们讲解的解题思路了,我明白了,你做的是对的,你能给我说说,为什么不直接计算418+206,而是要用约吗?”她说“用约快啊!虽然我会计算418+206,但是我们还没有学到这。”瞬间我就明白了,原来我的解题思路并不在孩子的就近学习区,而是提前了的,我看似简单的内容,孩子才刚开始学,怪不得她会觉得委屈呢。
提问是一种艺术,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避免误会和亲子冲突,也能让孩子从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