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大人的预期时,很多家长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看法偏激,并且不经思索地就对孩子做出来了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小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按时睡觉,出门到处乱跑,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类似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很多父母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都很头疼,经常搞得自己精疲力尽,有时甚至会暴躁地把孩子吼一顿。
你是否想过,你小的时候,是否遭遇过类似的场景?当时,你的父母是如何处理你出现的不良状态的?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是妈妈帮助孩子买鞋的情形。
一个叫做玛丽的妈妈,不管她的孩子挑什么样的鞋子,玛丽都会挑剔。挑剔的理由各式各样,比如说这个颜色不好看,这个价格太高,尺寸不合适等。之后,她再精疲力尽地为孩子挑鞋。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积极挑鞋,而是采取妥协的态度,任由玛丽为他们挑选鞋子。有一次,她六岁的儿子问她:“你小时候是不是也讨厌挑鞋子?”她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她小时候,她的妈妈也是这么折磨她的。
我身边有一对夫妻的例子。爸爸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家庭长大,从小到大,父母可能会教育他的各种不是,但没有动手打过他。而妈妈成长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家庭,父母信奉的是“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即使是女孩也未能幸免。
在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爸爸也会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他从来不打孩子,也很少以要挨打来要挟孩子。而妈妈不同,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冲孩子吼叫,偶尔还会忍不住会打孩子。
那位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经常很懊恼自己的行为,但是又说她控制不住。有的时候,话语不经控制就说出了口,手未经思考就已经落在了孩子的屁股上。
这类场景,就是典型地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带入“父母”的角色中,它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后,以往的经历真的会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类场景呢?主要分这么几步:
1、记录自己暴躁情绪发生的场景。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这些场景的类同之处,这就找到了你的情感开关。
2、接纳自己的情绪。人只有在接受了自己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将自己早年的不愉快经历,尽快地遗忘,这样能够让我们轻松前行。
3、接受孩子的平凡。我们是普通人,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概率至少也在90%以上。我们不能实现的愿望,我们不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希望孩子就能够全部达成。
4、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平常,我们要让自己保持一份好的心情,尤其不能将坏的心情带到孩子那边。有些影响,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我们根本不确定,自己的哪个不好的反应就打击到了孩子那颗纯真的心。
所以,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从慢慢处理自己早年的不愉快经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