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出现这些情况,要注意预防“高黏血症”

很多中年人或老年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常会看到一条提示:血液黏稠度过高。这是什么意思?会有什么危害?

1

血稠≠高血脂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叫高黏血症,

这种症状在中老年人中多见。

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

其实不是一回事,

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


一般老年人经常出现头晕、困倦、

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总认为是走向衰老的必然

其实,

这正预示着高黏血症的到来......

2

血稠到底有哪些危害

高黏血症本身不会引起人体的不适感觉,

而大多数人的自觉症状又不明显,

所以常易被人忽视。

事实上,

临床上有很多疾病:

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

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视网膜炎等等,

都与血稠有着密切关系。

3

中老年人要关注以下5个信号

(1)晨起头晕,而晚上清醒;

(2)午餐后犯困;

(3)蹲下去马上站起来会头晕眼花;

(4)阵发性视力模糊;

(5)体检验血时,出现针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血黏度增高。

——以上5个信号只要出现3个,就要引起注意!最好及时去医院做个血液流变检查!

4

预防改善和治疗方法要记牢

(1)多喝水

       晨起空腹喝一大杯温水,

       能补充人体在夜间睡眠时消耗的水分,

       利于适当地稀释血液。

(2)戒烟、戒酒,清淡饮食,经常锻炼

       戒烟戒酒,防止意外发生;

       多吃素食、鲜果,降低血液黏稠度;

       少吃动物内脏,减少脂肪摄入;

       经常锻炼,促进脂代谢。

(3)药物稀释疗法和血液稀释疗法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同时,

       常用药物稀释疗法和非药物治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