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买书的时候都很快乐,好像买了就拥有了写作者的智慧。拿到书后的痛苦就是迟迟不能拿起书来,书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很长一段时间了,懒得生无可恋,连起床都变成了世间最困难的事情。无数次拿起又放下,无数次拖延之后,今天终于开始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今天读译序、目录、序言和第一篇之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今天第一次发现:原来译文的封面只体现原作者的名字,译者的名字体现在扉页上。也许这是众所周知的惯例,我这个马大哈直到今天才注意到而已。
【译序】
译者郝明义说明了翻译本书的由来,是因为跟朋友谈论起一部叫《益智游戏》的电影,主人公的真实原型查尔斯•范多伦后来与艾德勒合著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修订版,由此作者对这本书相见恨晚,与朱衣合作完成了本书的翻译。(郝明义还是《2001:太空漫游》的译者,这本书心怡了很久,待提高了阅读能力再去拜读。)
【目录】
全书共分为四篇,分别是: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
分为五章(1至5章):阅读的活力和艺术;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我:分析阅读。
分为七章(6~12章):一本书的分类;透视一本书;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判断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评断一本书;赞同或反对作者;辅助阅读
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共分七章(13~19章):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如何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和数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共分两章(20~21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序言】
这部分是作者艾德勒对本书重新改写所做的说明:一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阅读能力的人增加,同时在阅读速度和阅读层次的指导上,除了小学六年外,很多人得不到有效的指引。二是30年前书籍中很多概念没有详细说明,同时增加了许多新的观点。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之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一章首先说明了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作者提到有了电视、收音机等新的资讯提供者,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新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知识不同于理解,过多的资讯可能阻碍理解力,精心包装过的媒体观点可能使人完全不加思考就照单全收。在这种情况下,从文字中汲取资讯从而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尤为必要。
主动的阅读:作者提出阅读需要主动且越主动效果越好。用棒球运动中的投手和捕手来类比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捕手的艺术是接住任何一种球,而阅读的艺术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与棒球不同的是,读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有多主动,以及他投入的阅读技巧如何。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真正的阅读是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阅读艺术是:凭借着头脑运作,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阅读目标不同带来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增加我们的资讯而不是理解力;第二种是试着读不理解的东西并从中得到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超越原有的理解。
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的两种状况: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作者写书时用可读的形式表达读者所无的洞见。二是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学习以及自我发展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区分指导型学习(一个人用语言或文字教导另一个人)和自我发现的学习(经由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状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
1)最基本的不同:教材不同。指导型学习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自我发现型的学习(非辅助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2)思考的多少,深度不同。思考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
3)主动阅读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阅读和倾听都是向老师学习的方式,倾听是向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后者不会对你提出的问题作答,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思考之后,才会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