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对于江南的所有概念大抵都来源于诗词、传奇、戏曲、字画等,伴着夜以继日奔波的思绪,和一颗骚动不安的心,自年幼时起,在心中便勾勒出了一部江南风光志。然真正开始认识江南,还是在来沪求学,常住沪地之后。
初至南方,起始的一段日子,总是免不了水土不服。后来,仔细思索,原来“罪魁祸首”竟是江南的雨。
在我的故乡,遥远的北地,一年中只有夏秋多雨。夏天是电闪雷鸣的瓢泼大雨,秋天则是经日不散的连阴雨。也正是验证了“春雨贵如油”的老话,春天的雨多零零星星,想来大概也只有这样的绵绵细雨才能与湖岸边的绿柳依依相映成趣吧。每年到了冬日,所有的雨露都沉寂了消息,化作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一夜之间,钟楼白了,城墙白了,大街小巷都白了,一场雪用其特有的魔力,重现千年长安。
在这一点上,江南就不同了。江南的雨多是淅淅沥沥,随着冬去春来,四季周而复始地更替着,江南的雨却是不会改变的,一年到头,从未停歇过脚步,尤是南国的冬雨。
最爱江南的冬雨。这里的冬天是不下雪的,河水也未见结冰,虽少了几分戏雪溜冰的生趣,静赏天地肃杀间的冬夜愁雨,也是颇有几分意味。
过往总是心存疑惑,缘何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每每提及雨,便容易陷入愁思,而今也算是能将其中滋味领略一二。
江南的冬天是不供暖的,空气也颇为潮湿,无论穿了多么厚的衣服,也会感觉到带着湿气的冷风飕飕地钻过衣服的空隙,微凉的水雾触到肌肤,凝成一道若有若无的水膜,总也暖和不起来。因此,在认识到这个现实后,我就穿的很少了。既然穿得多也是冷,穿得少也是同样的冷,倒不如少穿几件厚衣服,活动倒还能轻便些。
这如果在北方,是不可思议的,虽说室内在暖气的催化下温暖如春,但一推开门窗,却好似刹那间由暖炉坠入冰窟,铺面的寒风夹杂着冰碴子狠狠刮来,划得脸生疼。每次出门总是想办法把自己裹上一层又一层,甚至恨不得将整条棉被围在身上,把恼人的冷气给隔绝开来。
继续回归雨的话题,不过单说雨还是不够的,需得加上些陪衬才有味道。由于气候的缘故,我常常在隆冬腊月里也能嗅到一阵阵的桂花香,节气虽说是到了,江南的花草树木也并未因此而凋零。细雨懵懵间,微风轻抚着绿的树、红的花,雨丝落在桥下的水波里,激起片片涟漪。这时,在仅能通过一人的穿心弄里,飘来一朵身着旗袍的姑娘,层层的珍珠项链在她白静的脖颈上、起伏的胸脯上随风荡漾。姑娘的手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脚上踩着一双高跟鞋,“哒哒”“哒哒”地敲在青石板上,奏出一篇雨的乐章。迎面而来的是一位穿西装的青年,巷子太窄,姑娘和青年相视一笑,姑娘羞红了脸,垂下了头。不约而同地微微侧身,擦肩而过,他的衣摆触碰了她的手臂,她的青丝自他的面颊吹拂,她半遮花容,又忍不住穿过发隙,透过指缝,美目含情。谁料这一看,竟也对上了他的眼,目含点点秋波。他们相视一笑,各自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美的不是雨,是雨中含着情。尤其是凛冽的寒风,厚重的衣衫,也不能使这份情变淡,倒是让一场雨做了催化剂,把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升华在雨季。也许,在肃杀的严冬里,雨中情更是透着暖意,让人不由得去欣赏、去赞美、去珍惜。
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来亲历这种情的,只有眼中装着美,心中怀着爱的人,才有这样的体味。
可能是太多情,故而钟爱小桥流水的雨季,所好就是在最沉寂的冬日,也是弥漫着情意的雨季。点点滴滴的雨珠缀成一串心锁,安置了无从着落的情感,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江南的冬日虽和北方故乡的冬日大不相同,心中的温暖和爱却永远是一样的,系一缕思绪在雨帘上,夜风吹乱了雨幕,不散的是雨中亘古的情丝。
可究竟是怎样的情丝呢?我不知道,也不愿去想,只想就这样静待在雨中,听它诉说着淡淡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