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清新语
推荐语:生活中从完成一件小事做起,大胆做你喜欢做想做的事,不必伪装自己,真正的你也许更加令人喜欢。付出行动,对精神内耗说不,才能开展健康有效的人生,编辑精读并推荐。
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先做哪样后做哪样常常令人崩溃。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被困在杂乱无章的思绪中,不知道该如何执行自己的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间不说,心情也越来越糟糕,以至于哪件事都没能做好。
说到底,问题在于我们太过于追求结果的完美程度,从而迟迟不敢行动,生怕一步错步步错。
但这就会造成所谓的“精神内耗”:
因持续的情感和理智的内在冲突,而造成的自我消耗。
为了避免我们成为“行动上的矮子”,一定要对“精神内耗”说不!以下几点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加自由的人:
1 调整心态 一鼓作气
这点我是从马亲王的《南京十五日》上看到的,当时朱瞻基来南京视察,却不料送他来的皇船被炸,南京驻地的大部分官员死伤惨重。而朱瞻基在阴差阳错下被主角吴定缘救下后,竟再次被袭击。
看着一团糟的南京,还有隐藏在暗处的敌人,身为太子的朱瞻基一时也慌乱不已,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治理这么个烂摊子。
就在这时,他想起祖父永乐皇帝教他的窍门:如果一个人面临纷乱的局势,一时难以措手,不妨先从完成一桩小事开始。
古人临事钓鱼,临战弈棋,都是这个道理,为得就是快速进入状态。
因此,我们在心烦意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也可以找一件小事做。不必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但一定是你可以专注的事。
比如说,冥想5分钟、做做数独等等,只要进入状态,那一切就都好说了。
2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
大多时候我们做事严格,不全是因为我们是“完美主义”,更可能的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
如果这件事做得不好,说不定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心理学解释这种心理活动为“焦点效应”,即我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进而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
事实上,有可能你认为出糗的事,其他人根本就不会记得,更不用说评价了。
而且,就算接受到他人不好的言论,也不要太在意。冷静地去思考对方说得是否有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一味地抵触和逃避。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这些代价,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
所以,大胆地做你喜欢做想要做的事。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先做了再说,从失败中才能汲取成功的经验。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当目标过于理想过于远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望而却步,不知道该怎么样奋发向前。偶尔脑子一热,费了好大的时间精力,却不见进步。
每当这个时候,挫败感便油然而生。
一个想起来就感觉麻烦,压力重重的事,也会让我们下意识地选择逃避。一拖再拖,不拖到最后的截止时间不罢休,最后累得半死还安慰自己说这是“拖延症”。
既然是病,就要对“症”下药。我提供的这副良方不仅不苦口,实施起来还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番茄工作法”。
相信很多朋友应该听过这个方法,很简单,定个定时器,时间不长就25分钟。你只需保证自己先工作个25分钟即可,然后你就可以休息个5分钟。
但这只是一个很笼统的实施方法,每个人应该按照各自的情况进行调整。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有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你要学会在纸上列出你的待办事项,根据每个任务的轻重缓急来选择先完成哪个任务。排好序之后,在思考一下每项任务有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个番茄钟(不一定是25分钟,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时间)完成的任务,尽量一个番茄钟搞定;而那些大任务,便需要上述的方法切割出来,为得是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清醒。
也为了让自己知道任务完成了多少进度,从而产生成就感,才会更有劲头向下一个番茄钟进发。
行动才是唯一打败焦虑的办法!一个思想过度的人,行动便会非常软弱。所以,与其想东想西,不如现在就做起来,从一件小事做起,从一个番茄钟做起,做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