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位于济南市的东北部,离我上班的地方很近,走着也就是十几分钟的路程。
知道这个好去处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公司里的小姑娘问另一个男同事说早上又去爬山了吗?同事说去了。一向爱运动的我赶紧问山在哪里,离这儿多远,好不好爬。
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的去了华山。来到这个地方的时间尚短,一共出了三次大门,去的是公司的西面买东西,东面是一条大街,大街上面又是一条高架桥,所以站在街西面往东看,视野极其有限。等走过这条大街,华山就一下呈现在眼前了。
在济华路的尽头,一座孤峰横亘在面前。华山不高,据载不足二百米,像一个孤独的老人在这儿默默矗立了几千年。时值七月初,早六点多的太阳已爬上了山顶。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护栏的两旁苍松翠柏,怪石林立。登到山腰,道路变窄,酸枣树的枝叶伸过护栏,一颗颗花生米大小的枣子沾着露珠,在清风中微微颤动。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树木,散发着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伴着山上清新的空气,渗人心脾。
早上爬山的人很多,有七八岁的孩子,更有七八十岁的老者。无论是上山的还是下山的人,都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脸上却挂着酣畅淋漓后的满足的笑容。
在半山腰的吕祖庙俯视山下,鹊华烟雨的牌坊掩映在绿树之中,再远处是如少女般静雅的华山湖,水雾缥缈,如轻纱似薄翼,烟雨鹊华名副其实。
愈往上走,山势愈陡峭,石阶也曲折婉转,有时看到上面已没了路,等爬到上面,却看到峰回路转,又一条青石阶路掩映在茂密的松柏之间。
歇息了五六次,汗水打湿了好几块坐在屁股底下的大青石之后,终于算是爬上了山顶。
山顶有一亭,传统的圆柱红廊,雕梁画栋。亭内游人寥寥,而在东北面的众多大石之上,有很多人在那儿或站或坐、或蹲或卧,俯视着眼前的如画美景,赞叹不已。
华山历史悠久,又名“华不注”,“金與山”,历代有很多名人骚客都曾登临此山,为它题诗作画。诗仙李白就曾在《古风》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另一个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
华山曾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历史典故很多,古建筑至今保存的有半山腰的吕祖庙和山下的华阳宫建筑群。华阳宫建筑什么年代建的谁也说不清,相传东汉刘秀讨饭到山脚下的郅家村,村中有个郅矮子收留了他,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娶郅矮子的妹妹为妻,郅家从此大富大贵,在山脚下广置院落,还出资兴建了华阳宫。
在山上歇息完毕,开始下山。看到有几个人陆续从亭子西面不远处的两个大石间的缝隙下去,知道这也是一条下山的路,就跟在后面下山。
起初,这条路是从上面的石头迈到下面的石头上,只要掌握好平衡,脚下踩稳就可以过去。没想到越往下石头越陡峭,需要抓住石缝、树干、石壁,采用四肢撑石壁、树干荡秋千、抠住石缝循序下移的多种动作,来完成下山的任务。
到了这时我才知道,这根本不是路,是那些登山爱好者寻求刺激的地方。我也才想起在山下看到上面石壁上挂着的黄的、蓝的、红的小点,原来就是这些爬山的人。
正在我站在一块大石上,想下去却不敢去撑下面陡峭的石壁,打算回到山顶去走石阶下山时,一位老大爷从我的身边下去,边下边给我传授技巧。见我还不敢动腿,说:“大胆点没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都能下的来,你还不敢?”
几次鼓励也没有使我鼓起勇气,已经下去的老大爷又攀到石壁上,递过一只脚来,说:“踩着我的脚下来,别怕,没事的”。
我战战兢兢地被老大爷接下去,他说我领着你走好走的路吧。把你的伞给我我给你拿着,一定要记住手抓牢,脚踩稳,别怕,难走的地方我帮你。
大爷口中好走的路,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要么搂紧石头慢慢下滑,要么四肢着地慢挪,有几处干脆四肢屁股都着地,一点一点地往下维。大爷走几步就回过头来教我怎么做,还不时伸出手脚来接。就这样我还是吓得屁滚尿流,胆战心惊着,边下山边嘴里嘟囔:下次再爬山,打死我也不走这条路了。老大爷笑着说:“多爬几次就不怕了。”
到了山下,大爷指着我们刚刚爬过的那些陡峭的岩石,说知道这些石头叫什么吗?“搂搂抱抱”,不和它们搂搂抱抱,你就下不来。
我仰望着那些陡峭的岩石,上面又点缀着花花绿绿的爬山者,虽然心有余悸,还是感到兴奋不已,平生第一次走这样的路,新奇、刺激、别样的体验和经历。
老大爷说,上山除了那条正经八百的石阶路,还有好几条这样的路,都能爬到山顶,有时间多爬几次你就知道了。
“我是再也不敢走这样的路了。”我笑着真诚地说。刺激来一次就够了,多了小心脏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