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连续工作了好几天,终于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灯泡。
爱迪生便派他的一个学徒将这个灯泡送到实验室去。
由于这个学徒很年轻,还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一接到这个任务,心里就十分紧张,生怕把这个灯泡弄坏了。
越是这样想,就越容易出差错。刚接过灯泡,这位学徒的双手就抖个不停,结果,没走几步,灯泡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大家都看着爱迪生,以为他会严厉地批评这名学徒。没想到,爱迪生只是让这名学徒把地上打扫干净,别的什么也没说。
又过了几天,爱迪生又重新制作出了一个灯泡。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爱迪生还是选择那名学徒去送灯泡。
他的助理很不理解地问道:“上次的灯泡就是被他打碎的,你怎么还让他送灯泡呢?你能够原谅他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再让他执行这次的任务。万一灯泡又打碎了,我们岂不是白忙一场?”
听了这话,爱迪生笑着说:“没错,上次的事情,这名学徒的确做得不太好,而且我也真的原谅他了。”
“可是,原谅一个人,不是说说就足够了,我们还需要做出实际行动来,让他知道我们真的没有把那次失误放在心上,这样,他才能够轻松地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果然,这次的灯泡被安然无恙地送到了实验室。
再给人一次机会。
这个机会,是爱迪生对他再次信任的机会,也是学徒自己弥补过失的机会。
爱迪生在学徒不慎打碎了第一个灯泡后,没有责备,又把第二个送灯泡的任务交给了他。
没有不犯错误的人。错误,也有故意与无意的区别。
有了错误,关键在于之后是否能够醒悟、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
至于领导是宽恕还是处罚,则因人而异,这与胸怀有关。两者之中选其一,都是有道理可讲的。
宽恕他人无意中的错误,值得肯定,这也是品德与修养。
爱迪生能够再次让学徒送灯泡,这种原谅,这种宽恕,是故事的精髓,也是故事流传的原因。
能够再给对方一次机会,这是真正的原谅与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