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傅佩荣原文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吗?”
傅佩荣:
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脸色通常都很难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认为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这个脸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发出来的,孝顺就是从内心出发。
心得
真心佩服孔子敏锐的观察力。
3岁丧父,17岁丧母,“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其实没有跟父母生活太长的时间,但是他对孝道的观察和理解细致入微,直指人心。“色难”,远比替父母做事,让父母衣食无忧,困难得多。
黄勉斋说:“敬与爱皆事亲之不能无也。父母至亲也,而爱心生焉;父母至尊也,而敬之心生焉。皆天理之自然,非人之所强为也,然发至各有节,而行之各有宜。”“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是对父母表现的最起码的爱敬之心,但是若要达到“敬与爱皆事亲”,那就应该有进一层的表现了。
事亲之道,不一定非要在言辞上下功夫,“色难”, 之所以难,是因为“色”是不容易,装出来的,至少长期伪装是很困难的。如果内心对父母真的有,敬爱之心,脸上就会自然有愉悦恭顺的表情。子女对父母的思慕之情是“大孝终身父母”,“一日恩亲十二时”,这些都是至情至性的思念。如果做子女的,总觉得父母之恩如山之高,海之深,是无法报答的尽的,那怎会不自然流露出柔顺愉悦之色呢?
可惜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小时候无法独立,大多是和父母亲近的。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起来,就开始叛逆,总是跟父母对着干。“让我东我就西,让我杀猪,我就赶鸡!”总是挣扎着想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因此常常会让父母伤心。再大些,成家生子,“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时才又了解父母的不容易,看到年迈的父母,就想起自己养儿的不易,和垂垂老矣的将来,才又开始自觉地体贴照顾父母,同时心里也希望孩子将来能一样照顾年迈的自己。
这也许是人生的循环吧,但是对父母似乎永远做不到对自己的孩子那般的投入和色悦。我们可以吃孩子吃剩下的任何食物,可以给孩子端屎端尿,心满意足地望着他的一颦一笑傻笑,十遍百遍地纠正他的发音,教他走路。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有一天病得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这般的照顾,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并且和颜悦色吗?怕是真的很难呐!
人说“知书达理”,我们了解道理之后,不但要谨记,更要时常反省告诫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
2016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