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郭源潮》的时候,我正打算重拾丢失已久的爱好。但翻来覆去却发现熟悉的文字已然变得陌生。以前一坐下来能连续弄上好几个小时的事情,到现在才过了几分钟,整个人已经非常不耐烦了。
这让我感到焦虑,沮丧。
是不是我已经丢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才能了呢?
此时耳机里传来了一段有点丧的旋律,和一阵略显冷谈的中年男低音,于是我便听了下去。
这首歌便是《郭源潮》,而我在反复听了十几遍之后,决定要为此歌写点什么。
曾经在简书上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好听的歌,不是入耳,而是入心》,对此我表示赞同。现在想来,我被这首歌吸引,恐怕是因为存在一种共鸣吧。
《郭源潮》是宋冬野吸毒事件后发行的第一首单曲,而在这之前,他已经三年没有发行过新歌了。
这件事是他音乐生涯的转折点,也应该是他思想的转折点。《郭源潮》里带点“丧”意味的旋律和不明所以的歌词里,藏着他的思考和感悟。
于是我打开单曲循环,想要好好感受其中的意味。
宋冬野之前的几首热门单曲《董小姐》《斑马斑马》和《安河桥》,其旋律基本保持在一个音调上。而这也是民谣的普遍特点:重视作词,重视抒情,曲调尽量往简单平缓的方向走。而《郭源潮》则不一样,从一开始的平缓低调到第三段副歌的高音呐喊,调子一路走高,到最后甚至有呐喊的感觉。这点反而和《莉莉安》有些相像。这种感觉,就像是某个失意的夜晚,举杯独饮,对影倾吐。酒愈浓,情愈烈。
宋冬野的作词一向是碎片化、细节化的,他总会描写出一幅幅看似毫不相干的意境,我们对其中一些意境感到陌生,一些意境感同身受,然后跟随歌词展开想象。愈发想象,就愈发想了解歌曲背后的意味。
歌词用了两个修辞手法,一个是用典,一个是互文。
“你知道,他们的世界。”这里的“你”指的是郭源潮。“
他们的世界”指的是民谣歌手的世界。
“悲歌三首,买一切”
有些民谣歌手创作能力有限,一辈子就那么两三首“悲歌”来回折腾,混口饭吃。这同时也是宋冬野的自嘲。
“买昆仑落脚,蓬莱放思想,买人们的争执酿酒汤。”
昆仑和蓬莱市传说中仙人住的地方。而用争执酿酒汤,就是喝着酒自看人们争执。这里想要追求的是一种逍遥人世的态度。
“买公主坟的乌鸦,事发之木和东窗之麻,买胭脂河里船行渔歌,黄金世界中万物法则。”
这里连续讲了几个意象:
北京公主坟的乌鸦乃北京一大奇观,由于乌鸦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灾厄和不吉利,因此有好事者编造出各种都市传说。
发之木和东窗之麻,出自万晓利《陀螺》:在东窗事发的麻木里旋转。这里应该也是暗示自己西毒事发的一种彷徨和麻木的心里状态。
胭脂河的船行渔歌,黄金世界万物法则。一种代表诗意的生活,一种是哲学的最高追求。这两者代表了作词者内心的向往。
“其实你我都一样,终将被遗忘,郭源潮。你的病也和我一样,风月难扯,离合不骚。”
风月代指男女间的事,而离合侧泛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分分合合,“骚”在古文中有愁思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沉浸于类似的感情中无法自拔,却对人生中真正的别离麻木不仁。
“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引用了两个典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大概是宋冬野反思自己的过往,年少时为创作而强行说愁,没有真正懂得各种滋味。成名后过度的自由导致了过度的放纵,终于东窗事发。扰乱了余生。
“你我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
这是两人的告别,两人山前山后既没相见,也不相逢。似乎身在此山中,只是一种偶遇。而此刻两人相遇,既是初见,也是永别。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在《郭源潮》中找到共鸣。
“郭源潮”是宋冬野才华的化身,支撑着他的创作。但由于成名后的放纵,最后离他而去。“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我想在成名后的三年间他不是没想过要继续创作,而是过度的放纵导致了力不从心吧。
最后的“你我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而后要重新振作起来的话,只能重新开始了。
说不定我的“郭源潮”也已经离我而去。而我想要找回昔日的感觉的话,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重新开始了吧。
想不到一首歌还能带给我这样的思考。
说不定一首歌其实是一坐桥梁,沟通唱者和听者的桥梁。创作人虽然是这桥梁的工程师,但从完成的那一刻起,这座桥就不完全是属于他的了。唱者通过歌声,架起桥梁,等待着这座桥通过向某个听者的内心。而污点创作人宋冬野架起的名为《郭源潮》的老桥,就像架在防波提,向着远方的大海,等待不知何年归来的渔夫。而我只是偶然踏上海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