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的作业要求写《我的父亲》,突然觉得很难下笔。反复就纠结了几天,还是没有头绪。
于是早上吃饭的时候,我和爸爸说:爸,我们这个周要交作业,内容就是写《我的父亲》,我今天不出去了。你早点儿回来,我们俩谈谈呗。我找找素材。
儿子听到我的话,用手指着姥爷,发出一阵幸灾乐祸的大笑:哈!哈!哈!脸上的表情就是那种:看,终于轮到你了!的感觉。
姥爷不明所以,我有点儿尴尬,连忙解释到:“我是让姥爷讲妈妈小时候的事儿,不是妈妈和你谈的那样啦。”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儿子有这样的反应,我还是不奇怪的。
平心而论,虽然我一直标榜放养孩子,但是其实还是蛮严厉的妈妈。
我会容许他在家里捣蛋,不会逼迫他过早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是在规则之内的事情,保持了我能给予的最大的限度,甚至为此与我的父母发生冲突也在所不惜。
但是触犯到规则的事情,我会内心波涛汹涌,却要故作平静的和儿子说:来,过来咱俩谈谈。
这个模式从他两岁开始一直维持到他十岁。
我以为这样的“沟通”模式挺好的。我很“平静”的告诉他,这样是错的,为什么。在这种气氛下,儿子往往也会认错。
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说“咱俩谈谈”的时候,儿子爆发了:“不!我不谈!你又要批评我!”
原来,儿子早就领悟到了这种“谈谈”的真实本质,它其实和我骂儿子一顿没啥区别,本质还是说教,只不过是时间更长,形式更隐蔽,强迫性更强。
可笑的是,我还沾沾自喜了很久,觉得自己启发了儿子反思,为什么会犯错。
今天早上儿子的反应,我瞬间就想到了老师说的“心理助人”,而不是“道理助人”。
讲了快十年的道理,难道儿子不懂吗?讲道理,有用吗?他现在已经开始抗拒我的“道理”了。因为完全按照道理行事,真的是太难了!我,我们,谁敢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按照道理来的?没人能做到的事情,还要去要求孩子做到,真的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源于自己内心对不能教育好孩子的焦虑?
道理没错,做到太难。太关注是不是正确,也是一种错误。
我在“道理助人”的路上走了太久,是时候停下来。
停下来,闭上嘴,给孩子一个真正的自我成长的机会。
现在,时间还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