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生活很多年,接触过很多来澳大利亚留学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我看到了他们身上不同的家庭教养。离开父母在海外留学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生活上更加自由了,自律对他们的成长很重要。把一个不能自律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就像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扔进了太平洋,让其自生自灭,很危险。
家长从孩子幼小的时候就立规矩,在规矩中长大的孩子就有福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只给爱不给立规矩,孩子长大以后受到的挫折和痛苦会更多。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在幼年时精神专注思维敏锐;长大以后,思虑就分散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趁早。
记得我小的时候, 在生活习惯上,父母立了很多规矩,比如:早起必须整理被褥,被子毯子要折叠整齐;吃饭必须等全家人到齐后一起吃;吃饭时不许说话,咀嚼食物不出声,不许用筷子搅拌食物,吃饭时要双手端碗,碗里的饭粒必须吃干净,不许剩饭,喝汤时不许发出声音;家里来客人时不许上桌吃饭,要等大人吃完后才能上桌子,内衣必须手洗,在路上见到长辈必须尊敬地打招呼,等等。在道德品质上,家长要求必须诚实,做错事必须承认错误,否则受到惩罚。在学习上,要求必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然很多学习上的规矩是学校和老师制定的,父母总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监督它们的遵守。
我发现中国父母不太强调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当代年轻人把时间更多花在了网络游戏和娱乐上,而忽视阅读。有些外国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多小时用来阅读,即使再忙也要坚持。一个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到了高中时期,已经很难抱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上一个小时了。
家长立下好规矩,自然对孩子的成长益处多多。为什么说立规矩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孩子是指12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孩子立规矩就是给孩子定行为的标准。
也许你会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只有在充满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快乐成长。但是自由散漫的童年也会在孩子将来成年后付出代价。其实,人是没有完全的自由的。人需要与社会群体打交道才能生存。每一个群体都有它必须遵循的规矩。家长不能无限制地迎合孩子对快乐的需求。只有在规矩和限制中长大,才不会等到将来走上社会在与残酷现实磨合过程中饱受痛苦。自由和快乐不能剥夺,但需要限制。
规矩深入孩子的心,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当一个人无法了解规矩的时候,他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做了什么而获得肯定或被惩罚。规矩能让孩子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只有遵循它才能获得好的结果,这种结果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失落感。
规矩还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人。好的规矩也是公益性的。当这种规矩的遵守成为了习惯,孩子有了这种习惯,对将来的社会和自己生活的群体都是有益的。比如,母亲要求孩子把每次生日应该获得的礼物变成慈善的捐款,送给非洲饥饿的儿童。孩子的这种善心对社会是有益的。为约束孩子奢侈浪费而定的规矩也会让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和更加环保。比如,孩子想要家长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家长不马上答应他,要求他拿出好的学习成绩或者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交换;旧的运动鞋如果能用就不要买新的,人对消费新产品的欲望永远是无止尽的。
一个守规矩的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强。我一直赞同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他们会变得更勇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有坚强的意志而且关心集体,更乐于帮助他人。这些都与部队的纪律教育分不开。当然,军事化的管理相对于家教中的规矩剥夺了年轻人更多自由和快乐。但是无限的自由和快乐会让人类堕落,不是吗?当孩子长成大人,他的行为和品格被更多人肯定和受人尊敬时,他因此倍感荣耀和价值的时候,他才正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