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泰戈尔 《生如夏花》
昨天带涵老大探访青岛网红街——大学路,并就近找了一家日式简餐店——浅草食堂。
等餐的时候,我从身旁的书架抽出了这本《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翻阅至不舍放下,鳗鱼饭上来良久,才抽空填塞两口。
如果是若干年前看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惊呼,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而今又多了几分现实和客观,从欣赏的角度,反而更钦佩男女主人公年事以高,仍能过上日日缱绻,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讲述了修一爷爷(1925年生人)退休后,和爱妻英子奶奶(1928年生人),在郊外建造房屋和菜园,过上了梦想中田园的故事。经过他们三十年的耕耘,菜园里已经拥有了七十种蔬菜和五十种水果,一年四季享受收获的喜悦。
印象深刻的是文中描述,虽然菜园里的杂草枝蔓不免绊脚、地上又坑坑洼洼,二老却仍是健步如飞,完全看不出年事已高的模样。
最深的感受是,虽然人之于宇宙,乃沧海一粟,且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但我们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为之努力。
1.每天一杯蔬菜汁,病痛全部都消失
开篇,介绍了修一爷爷和英子奶奶的生平。修一爷爷出身平凡,身为建筑师,年轻时曾航海出行,婚后安心工作生活,目前是一位“自由时间评论家”。
英子奶奶则出身富贵之家,年少一直有“女仆”关照,少女时代憧憬嫁给“从事城市建设的理想家”,遇到了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修一爷爷,后走过追逐理想的五十年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
简单介绍了菜园后,首先吸引我的,是英子奶奶为了让不喜欢吃蔬菜的修一爷爷补充营养,每天早晨到菜园采摘新鲜的果蔬食材,用使用了几十年的榨汁机,鲜榨一杯营养丰富的果蔬汁。
果汁为了口感,会在蔬菜中添加桔子、蜂蜜等,增加舒适口感。
不要小瞧了这果蔬汁,喝着喝着,爷爷奶奶的病痛自动消失了。
这里还要提及小菜园的肥料,也是二老引以为豪的一件事,肥料全部采用落叶、蔬菜残渣等沤成的堆肥,作物都是纯天然种植,也不加一点化肥。
蔬菜汁有这样神奇的妙用,由诸多因素成就的。
一方面,二老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几乎没有休息日——偶尔会有短期旅行,但惦记着菜园子,也会早早归来。他们辛苦耕种的植物,安全、绿色、保留了食物本色的味道,吃的坦然放心。
另一方面,退休后的他们,每天为饮食忙碌,实则回归了人基础的生存需求。需求在身体层面,头脑反而安静下来。完成餐食即满足,每天生活在富足之中,心情也愉快安然了。
还有一方面,有了善待身体的心思,每日更换食材,照顾口感和脾胃,彼此心照不宣的爱意表达和关照。这份坚持,给了身体“更健康”的暗示,久而久之,病痛自然消失了。
从一杯蔬果汁,看到了很多背后的努力付出和情感积淀。虽然只是一杯果蔬汁,却让我沉思良久。我们对家人和自己的关照是否及时、到位?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些行动,让身心回归到基本的需求,减少压力,心满意足地生活呢?
2.自给自足,小菜园成为精神寄托
书中提到,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没有事情可干,多少有些无聊。但津端家却绝不会如此。
似乎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菜园才刚刚拉开篇章。
起初修建在菜园边上的70多平的木屋,是为了给英子奶奶和女儿做办公室的。最终成为了他们养老的地方。
木屋边上的大树,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已经远远高过木屋,为木屋遮风挡雨了。在注释了大树和木屋关系的图片里,我清晰看到了时间划过的痕迹。
当初修建花园,周围都是建筑工地,铺满了砖块残渣。
修一爷爷动手设计了菜园布置,将两百坪的菜园分成二十一块(有详细图谱),每一块都标记了序号,并安排好一年四季播种的植物。所以若干年下来,二人的劳作是井然有序而颇为期待的。
春夏秋冬,迎接不同食材瓜熟蒂落,然后津端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食物冷冻、做酱品、风干等方法保存起来。家里更是有三个大冰箱,分别放置在卧室、厨房和木屋旁,并分门别类标记注明,以免遗漏了食材食用的最佳时机,浪费了辛苦劳作。
更有趣的是,每次收获一种食材,制作保存,夫妇俩都能对保存食材的量和食用时期做到心中有数。丰富的生活经验,让二老不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可以打包送给亲朋好友。每个季节收获后,挑选打包,礼物送出,都使二老忙碌好一阵,嘴角却挂着笑。
分享的喜悦,在每一次精致挑选、包裹、邮寄的过程中。而最擅长此道的,莫过于一丝不苟的建筑师修一爷爷了。
跟随书中旁白讲述,我似乎看到修一爷爷缓慢而有序的打包工作。吃到九旬老人邮递的亲手种植的食物会是什么感受呢?
“认真生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晚辈,接收到这样的礼物,在品尝食物美味的同时,也该反思自己是否时时修正思想,饱含热情地度过每一天吧。连九旬老人都如此努力,我们有什么懒惰的借口呢?
3.爱的小贴士,飘荡在菜园的每个角落
津端夫妇自述婚姻五十余年,没红过脸。但二人性格、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有诸多不同。
修一爷爷为人严谨有序,家中琐事事务记录、物品分类等都是由他承担的,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职业素养。
而英子奶奶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因为娘家殷实,对钱不计较,说话直接了当。
最近看了一本书《亲爱的,我们可以不吵架》,其中提到,通过观察爱人的言谈喜好,用对方的语言说话,常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津端夫妇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每天相守,却为了保持彼此生活空间的独立性,并不会在言语上彼此侵占,反而选择用留言板的方式沟通,彼此把提示的话写出来,一来一往,相映成趣。
为了留言板的制作,修一爷爷颇费心思。先找一块木板,然后用打印机打印想说的话,拓印在木板上,然后用铁烙印在上面。一块板正反面是一次对话的内容,悬挂在需要提示的地方,无需反复提及,大家心照不宣。
小菜园还有一些修一爷爷亲手制作的黄色提示牌,也足见二人生活的趣味性。
“英子女士最喜欢的!原种铁线莲。”
“甜玉米。夏天的美味!”
“西红柿。桃太郎,生着吃的!”
每次朋友来拜访小菜园,阅读黄色提示牌,也成为他们乐趣之一。
我一直用一句朴实的话形容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感知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冷暖自知的环境里,将一地鸡毛过成锦上添花。
书中解释,“盛夏时菜园里草木异常繁茂,到了妨碍人行动的地步。而随着秋意渐浓,恣意生长的植物们安静下来。”
这一幕让我看到了菜园的本色。我们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丰收的成果”上,却不能忽略他们为了丰收付出的诸多努力。
“草木繁茂”,妨碍走动,正如我所说“冷暖自知的环境中”寻求安身立命的状态。而随着秋深,“恣意生长的植物们安静下来”,又似增长年岁后,不极端,反平静地看待人生“一地鸡毛”之事。
心态改变了,世界也安静下来,生活自会绽放无名的花朵,花香四溢。
4.亲手制作一个炉台,烤制培根吧
书中一种食材的制作引起了我的兴致。
修一爷爷发挥自己的建筑师作用,亲手设计制作了烤制培根的炉台。
书中解释,修一爷爷进行了充分的实验,五层和八层都不好用,唯有七层效果最佳。并画了详细的图谱,连砖块摆放方式也有讲究。
我能说学校一直强调的“学以致用”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么,哈!
令人期待的自制培根步骤。
每次做培根,需要腌制、上炉、翻动等诸多程序。两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中,每15分钟需要翻动一次食材。修一爷爷每次制作培根,会在炉子边上摆上躺椅,晒着太阳,看着手表,一会起身一次。
为了品尝津端夫妇的培根,很多客人一周会到访两三次之多。可见有多好吃,写到这里,有点按耐不住想求一块培根品尝一下了,哈哈!
在豆瓣闲逛,也看到有书友提到看完这一节,有种想自己搭建炉子的冲动,可见心动的何止我一个呢!
除此之外,英子奶奶考虑农活繁重,也会调节自己的工作量。在家里安置一台织机,农忙间隙,休息的时候织上一会,一天下来也能织完一双袜子或者围脖呢。家人真是有福气,老人不但会耕种,还会编织,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修一爷爷还喜欢画一些插画图谱,比如存放食材的地方,除了文字标记,会画二人形象为基础的插画,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在木屋里安置了专门记录生活琐碎的一面墙的橱子,里面是分成两种颜色分别陈列的文件夹。
每天工作结束,修一爷爷坐在书桌前,事无巨细地整理一天的三餐饮食、餐食制作步骤、植物成长记录等。有时英子奶奶想不起餐食做法,修一爷爷在文件夹里翻找一下,就找出当时的记录了,真是“魔法档案盒”。
正如修一爷爷所说:“留下记录,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明天的新工作做好准备。在记录里添上些插画,回首过去时会更有乐趣吧。”
记录或画出自己的生活供日后回首,老先生一直用这种方式整理思绪,沉淀心灵。
为了使回忆增多,他们会按四季更替更换床品颜色,或是家具调转方向。居室每改头换面一次,也增加了一次回忆,对家的依恋也更多一些。
夫妻二人保持相濡以沫,还有一点值得记录——他们从不“勉强对方”,而是顺着彼此的心性、习惯。比如修一爷爷不喜欢吃蔬菜,英子奶奶每天早上的蔬菜汁就是她的创造。
昨天听到一句话:“将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句话中“浪费”一词是褒义的,包含度过的含义。这正是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正如书中陈述:“想过舒适的生活并不难,英子女士却选择了一种更加费力的生活方式。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家务活要做,但她从不慌乱,总是悠然自在,有条不紊,这源于她内心深处对日常生活的满足。”
这句话质朴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生活安逸的人,仍然在突破生活的疆界,尝试一种“更加费力”的生活方式。如若没有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期待和满足,这份动力是无法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
如果将阅读大部头专业书籍比作“难啃的骨头”,那么今天推荐的图册小书,则是令人期待的“餐后甜点”,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提供了一份可参考的人生范本。
无需比较环境优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生活得愉快舒坦就好。
推荐《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让内心明亮幸福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