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经常背诵的就是“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时常就想啊,这学习是痛苦的,怎么会快乐呢?我只想玩游戏啊。虽然那个时候是街机,也就是什么魂斗罗之类的游戏。
天天想玩,根本不想读书。因为我根本不能理解,学习是快乐的。我只知道玩游戏是快乐的。
同样,我也不能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带了几颗大白兔给我吃,我当然是快乐的。
但是这些亲戚、朋友往往不是带来了水果糖。要么是找我们帮忙,还要买两斤肉给他们吃。
所谓的朋友来了,我们要花钱,花精力,应付他们,当然就不快乐了。
那些都是当年对《论语》的理解。
直到有一天我鬼使神差跟着我的一个同事,去了领导的办公室,看到了一本著作放在书柜里,是解读《论语》的,
我就顺手拿了过来,并且带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好奇心使然,我就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天天读,天天看。我以前是一个很烦躁的人,很迷茫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工作和生活。
在重庆这座城市立足,想想人家都能赚那么多钱,有背景,有前途,我好像什么也没有。
但是当我在不断的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成长了。我开始感觉到我越来越有底气。
这种底气或许是一种修养。我慢慢发现我的心性比一般人好,我更加有耐心,更加冷静。我慢慢发现我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而且我相信我一定会出人头地。
慢慢的,读《论语》读出来了人格的自信,读出来了修养的自信。
我虽然现在是一个打工的,但我一定会成为一个老板,靠自己养活自己,这都是那个时候读《论语》读出来的心。
今天,为什么我现在给大家分享《论语》呢?
很多人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努力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比如不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道理,总是想今天做点事情,明天就有收获,急功近利。
比如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老师告诉了他方法,他并不能勤而行之,而是听了就听了,根本不想干活。
方法就是在中国古老的智慧当中去发现自己的缺点,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自己的事业、人生。
我想《论语》如果不能帮助大家把生活过的好,那就没有意义。
学习之后对朋友的理解,我习惯性把一个人看成一个能量体,也就是给你带来正能量的是朋,带来负能量的是非朋。
有时候我们人是麻木的,没有智慧的。会跟给你带来负能量的人玩得很开心,但是时间长了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损失。
所以这种开心不是真正的开心,真正要乐必须是跟正能量的人做朋。
与其与这种朋友交往,不如与孔 夫子的思想交往做朋友,看一看孔夫子写的书。
还有就是人呢,还要学会与自己做朋友。比如我们创业开始是没人理解的,比如现在的抖音,其实很多自媒体人赚钱很厉害,但是没人理解。
相反,嘲讽批评怀疑的人很多,那么我们就要自己耐得住寂寞,自己天天努力地奋斗,有了成果能买房买车,娶妻生子。
我们只需会心一笑,这就是我们自己耐得住寂寞,与自己做朋友的一个结果。当年做某宝的人应该也有类似的经历。
现在做自媒体创业的人,应该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其实,孔夫子当年也是这样的,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人采纳。但是到了汉武帝与董仲舒手上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终于成了中国文化的正统。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没人认可,没有关系,我们自己默默地做,
就算这一辈子没机会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坚持的是真理,只要是真理就一定能发光。
孔夫子的发光晚了五百年,但还是发光了。我相信孔夫子知道这个事情过后也会非常快乐。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其实做人做事业都是这样,比如有的人创业,连几个月的寂寞期都过不了,又去打工了。
说明这些人还是适合与打工者做朋友,不能与创业者做朋友, 也不能与自己做朋友。
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实践主义者。希望任何事情的发生,必须有利于我们,这就是我学习《论语》的缘由。
我写作目的是要交往到一些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智慧是讲究效率,讲究把饼做大,大家都过的越来越好。
总体来讲,一是要区分出来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交错朋友好比认贼作父,养虎为患,不可不慎。
二是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等待远方的朋友来。不管是时间上的远,还是空间上的远,
不要因为寂寞就乱交朋友,把握住了这个点,你自然就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