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意识到“穷”这个概念的时候,正是小学二年级的夏天。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几句歌词生动描述了我们上小学低年级的真实感受。不过那时候,同学们下课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冲到教室后面,兴高采烈地去买那一毛或者几毛钱的冰块或者雪糕。买到冷饮的孩子,都神采飞扬、畅快淋漓地享受着夏天冰凉、甜蜜的滋味,好不热闹!而这时的我,往往独自坐在靠墙的座位,旁观着同学们的喜怒哀乐。
那时候夏天上学,大家都没有带水杯的概念。有的时候口渴难忍,还没到下课铃的铃声响起,我就做好了“跑回奶奶家喝水”的准备。
下课休息时间十分钟。奶奶家离学校很近,跑着来回六七分钟就已足够。下课铃一响,我迫切盼望着老师走出教室,然后就加速度地向奶奶家跑去。慌慌张张咕咚咕咚喝下半碗水,又急匆匆地返回教室。
整个夏天就这样匆忙忙地过去了。只记得当时的感受是对吃冰棍和雪糕同学的羡慕,还有自己一次次奔跑着回奶奶家喝水的身影,只是当时还没有“因为穷而自卑的概念”。
也就是从小学二年级起,父亲给我们打小灌输的:“咱家穷,必须努力学习”的观念,在我的心灵里开始生根发芽。虽然我智商一般,并不聪明,也开始在学习上刻苦地下功夫了。这种状态贯穿着我的整个成长过程。
小学二年级,我感受到了“穷”,也慢慢体会到努力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