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的时间把电脑修好了。终于可以舒服的敲敲字,做一些记录。没有工作清单的打扰,每天的生活还是一样流淌着,在休假之前总是信誓旦旦的有很多计划,并且认真的写了备忘录,最后到了临近休假期结束,能完全完成的只有当中几项目标。可能莫名的,心里产生了一些不确定感和担忧。间或的,在健身,跑步,控制饮食,听课,读书,写字,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悟和整理。可能零碎的学习产生了某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因为自己想做很多事情,但是没有一件事情是深入的去思考和学习了。做好时间管理,列好具体的时间点和需要完成的时间显的尤为重要。反过来说,这样碎片化的学习,也能产生一些思考,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小的时候读课外书很少,几乎没有怎么接触课外书籍,到了一定的年纪才感觉需要通过阅读来增加智慧,总是会在电子书城里买很多的书。这周跟老友开诚布公的说了一些看法。朋友是一个每次聚会都会带礼物的人,无论是提前很久约定好的,还是临时相约的。而且他的习惯是送书。上两周,他送我一本《一只狗的生活意见》,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本,可能是因为我养狗的关系吧。在清迈逛街,一个店面门口挂着很精美的捕梦网,想起他总是跟我们聊起他的那些梦,想想买来送给他是不是很合适。回来的当天,微信给他要地址快递,突然想起来收到他那本书时的内心os, 这本是什么书,好像不是我会看的类型。就问道:“要是这不是你想要的礼物,还有另外的可以选择。” 问了好几遍,他说,你自己有么?应该很贵吧。还挺特别的。从不直接说喜欢还是不喜欢。我又问,你是不是不喜欢?如果寄给你之后你不会挂起来,而是锁在抽屉里面,那我就不寄出来了。他才说,好的,那我要其他礼物吧,当然也不会锁在柜子里,会放在展示柜里吧。我于是说:“如果不喜欢的话,要直接讲,没关系的。顺便说一下,下次如果聚会带礼物是书籍的话,可否带以下这些类型的----” 于是他说,我好像很少有此类书籍。一交流才发现,我们看书的类型完全不同,他和另外的闺蜜偏好虚构类,而我偏好非虚构类。于是感慨对朋友和家人,我们是需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偏好和意见的,如果不表达不同的一面,别人永远也不知道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往往为了维护面子,为了和平共处,隐忍地甚至略带委屈的接受了一些事情,可能也会让对方无法察觉自己的不舒适,但是不舒适的根在那里,它会生根发芽,也会累积。常常想,为什么要让别人替自己选择一些东西,我们应当勇敢的自我选择和表达,这样其实也不会破坏和谐的关系,而可能会走向更深的彼此的需要。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做真实的自己,也应该鼓励别人做真实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特别畅销,其实已经在我的书架上面躺了很久了,前段时间才开始阅读,发现里面有很多不谋而合的观点。同时我也在得到app上买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程。发现一件事情,心理学家或者咨询师看待自己都是带着客观的眼睛,他们不会无视自身的情绪,不会夸大自己对心理学的掌握程度,不会卖弄学问。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的共同素质,对于广阔的世界和自我,开放和拥抱不同。“没有坏的情绪,只有面对坏的情绪时候的态度” 这句话很让人感慨。态度是我们看待事物的看法,去不停的扩展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边界的探索,可能才会更加平静。
除了心理学课,在得到上还买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理科,听完介绍,发觉它涵盖的面之广,让我认识到一件事情,所有的学科其实都是服务于人类,人类在创造也在运用,同时在探索。所有的一切关乎到人。学科的魅力可能在于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让确定的成分更多一点,不稳定因素相应也会少一点。每一节课都能带来很多的思考。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
对于生活和工作,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和解不开的部分。有些是一些情绪上的反应,我没法抓住它的根本脉络,虽然我很想理清楚中间的关系。我很讨厌的一些个性品质会出现在我的亲人和挚友身上,而我要开始学习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