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最经典的解释是“忠实于自己”。
这听上去似乎非常容易理解,但是这个定义很大的问题在于:你是否能清楚意识到,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
是在熟悉的朋友前健谈的你,还是在陌生人面前拘谨的你?
是私下可以和朋友侃侃而谈的你,还是公众场合演讲无法登台的你?
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你呢?是昨天的你、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
显然,这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去概括,根据斯坦福心理学教授黑兹尔·马库斯的研究显示:
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意识认知,不仅仅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自己,还同样基于对未来自己的展望。
这意味着,真实的自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未来那个潜在的自己,则是对目前的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存在,引导你朝着理想的自己努力。
看到这一段文字意味着你想象的真实的自己既存在,也不存在,想要说清楚它必须要有一个动态发展,把时间放进去。
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场景中,你做到的就是真实的自己,要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住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问问当下的自己,是不是忠实于自己真正内心的感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我觉得此时的你就是真实的自己。
因为忠于自己,内心不彷徨,因为忠于自己,自己的心态就是平和的,不会为一些负面的情绪所干扰,耗费的心力也就更少。
事后诸葛亮是让人讨厌,但事后做总结那会让人进步。
今天又听到起了‘是的,而且’法则。
从领导力的角度去说,你要领导一个人,那必须是告诉他,我和你是一国的,我和你是站在一个立场上的。
如果你在平时的语言中经常说的是:“是的”“但是”。前面听上去是对别人想法的赞同,但是,后面就有开始转折了,和别人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
如果你使用的是:“是的”“而且”法则的话,前面半句话,表示跟对方的认同,后面半句话表示是对对方的一个补充。
言下之意就是你看我不仅认同了你的想法,而且我还在你的想法上进一步进行了补充说明。
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就要多说“是的”“而且”。在你的语言中多出现这种话语时,我相信别人对你减少距离感,两个人更容易达成一致。
既然这个法则是非常有用,就要在平时多检查自己的语言,多想想常用的语言,经常习惯的词是什么,这需要元认知启动。
关注“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
孩子的学习要比成人的学习学得好,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成年人畏惧丢脸,他们害怕刚开始学习时表现出的笨拙,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丢脸。
当人们追求的目标是“表现目标”时,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有价值的特质,比如聪明、漂亮,而当他们追求的是“学习目标”时,才会有动力从零开始学习自己还不具备的有价值的特质。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在学习,那么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很高,也能认同自己处于学习的状态,这意味着各种笨拙的,脆弱的,不熟练的出现,犯错是可以容忍的。
而人如果处在自己的表现目标,那是要求自己完美,不让自己出现一点点错误。
多问自己一句你是在学习里面,还是在表现里面。有很多让自己执着的东西就能够放下真真正正的深入到学习状态中。
看时时刻刻都可以多问自己一句,跟自己聊天自己谈话,真的是一个让自己能够前进的好办法。
多了解自己内心中想要的东西,哪怕是一点很小的想法也要把它记录下来,每天一点一滴的认真生活,才能够让自己一点一滴的慢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