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他常年霸占学生痛恨排行榜的TOP5。
他是文化界的弄潮鹅(儿);
是中国文化界的超级大IP;
是备受政治领袖推崇的具有英雄气概的时代偶像。
他的《背影》看哭了一票祖国的花骨朵儿。
他就是语文课本常驻嘉宾——朱自清。
对于朱自清,我的误解曾经挺多的。
他的散文读起来淡淡的,那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很容易让人怀疑他是个性冷淡派作家。
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后,我觉得自己大错特错。
他不仅是一个大文豪,更是一枚吃货。
去网上搜索一下你就知道,1948年,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在北平(北京)去世。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胃病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吃。
1931年,朱自清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
他在《欧游杂记》中写道:“欧洲人一日三餐,分量颇不一样。英国早晚饭并重,午饭轻些。英国讲究早饭,和我国成都等处一样。有麦粥,火腿蛋,面包,茶,有时还有薰咸鱼,果子。午饭顶简单的,可以只吃一块烤面包,一杯咖啡;有些小饭店里出卖午饭盒子,有些冷鱼冷肉之类,却没有卖晚饭盒子的。”
深夜拉仇恨有木有?
殊不知,就在这一时期,胃病已经找上了朱自清。
“肠胃殊不适”“肠胃仍不佳”“肠胃仍劣”是常有的事情,朱自清采取的措施是“拟少进食”。
注意了,这里用的是“拟”,意思是打算。
也就是说“这货”,压根就没有将“少食”的方针贯彻执行。
一旦缓解了疼痛,他就开始更猛烈地进食,尤其热爱甜食,比如香蕉、蛋糕和糖。
虽然发狠说“余近来食糖、购书之无节制与国内同,大宜注意”。
但似乎并无用处,因为没过几天,他就因为要兑零钱而“不必要地买了一包甜食,由于甜食吃得太多,胃里很不舒服”。
回国之后,朱自清虽然依旧胃疼,却不改对美食的热爱,他的父亲给他和他弟弟做的煮豆腐就馋得我不行不行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 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 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 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选自朱自清散文《冬天》)
不仅如此,他吃了肥鸭子,喜欢点评“出油太多,且有焦气”;
他吃牛肉锅吃美了,可以开始跳舞……
兴冲冲去名店买开花馒头,结果卖完了,虽然很“怅然”,但还是买了蛋糕和小面包;
晚上阅卷到十二点,很愉快地吃加了糖的绿豆稀饭;
下雨天,“甚以为乐”的是吃着香蕉背诗;
到吴江冷家吃饭,吃了“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的杏仁豆腐,还有咸蛋、绿笋、菜烘和鲫鱼,兴奋地评价菜很出色,和主人聊的,却是如何和烧饭的女主人离婚,从而可以娶“第三者”。
在朱自清的日记里,常常出现的是吃多了的描述:
1939 年12 月1 日,在乔治家吃晚饭,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了。
1939 年12 月10 日,天冷,贪食致胃病复发。
1939 年12 月31 日,吃得太多,肠胃消化不良。
1940 年2 月22 日,戴太太午饭时给我们吃了馒头,因为一共吃了七个,致胃病发作。
……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无论是生活态度还是学习方式,朱自清与我们印象中的文人形象略有出入。
他的一生,除了大文豪等牛逼闪闪的标签以外,还应加上一个大写加粗的词——“吃货”。
不过,也正因为这份接地气的真性情,感觉他离我们很近。
其实,美食人人都爱,文人也不例外。
美食本身,在文人的笔下得到了魂,得以在被大快朵颐之后,继续在书本里存活,乃至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