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和妈妈一起睡……”哭泣的声音越来越大,稚嫩嗲糯的童音现在伴奏了伤心,小脑袋、小辫子、小身板、甚至连同小袜子,全都溢出了她浸透了失望的楚楚可怜。
每晚,姐姐有学习上的事需和妈妈一起讨论,另外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所以妹妹在周中晚上入睡的最优方案都是爸爸陪伴。
尽管已在白天提前做思想工作,提前和妹妹说好今晚应“各就各位”,但这次到临睡前,这个小小人还是临时“反悔”了,不是不讲信用,也不是故作姿态,我懂的,她是真的勉强不了自己先去。眼看伤心得眼眶渐红,嘴角扁垂,平时爱笑的秀美脸蛋皱成了陌生的一团,缀着滚滚泪珠嚎啕伤心:“我要和妈妈一起入睡……”
妈妈此刻心肠还硬,严肃起来义正言辞:“咱们不是说好了吗?应该各就各位!”
而此时,敏锐的她在接收到妈妈的坚决回复后,竟不像同龄小朋友那样再继续痴缠,而是断然自责,转身悲怆地喃喃自语:“不用陪了吧,就让我自己一个人睡吧!谁都不用陪我了……”小小背影里满是失望决然。
我们看得不禁苦笑又讶异:难以想象,年仅四岁半的她,怎么会已经懂得这些情绪,又怎么会像个大人一样准确地表达所有情绪?
李子勋老师在书里说起:“需要什么样的经历,能让孩子的初始生命变得饱满,从而发展出生命的智慧、灵动和创造性?”
朋友告诉我们,她去参加的讲座,映入眼帘的那句:“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倾听,愿每一位父母都被支持”,读来让人很动容。
学过心理学的我,应该很清楚这些道理啊!
别忘了直觉,别忘了内心。
她所贪恋的,其实只是这一刻的温暖,这一刻的被看见。
放稳心,蹲下身——我在同一高度凝视她长睫忽闪的黑眼睛。
大人啊,当你不再将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你会得到来自孩子最真最善的反馈:他们会理解这份尊重平等,接受这种接纳传递。这也是为什么孩童会天然识别和亲近一些成年人,天然地感到他们值得信赖寄托。
这时,姐姐也结束了功课,走来卧室俯身对妹妹耐心安慰:“妹妹,没关系,不要伤心啦,我把妈妈“让”给你,好吗?你乖乖去睡哦!”
我懂姐姐,知道她心里其实也希望有妈妈陪伴在旁。
但善于共情又善良体贴的她,即使有时姐妹间还有小争执小玩闹,在这一时段里也归了正色,对妹妹稚嫩的孤独伤心感到不忍,不忍看她失落悲凉,不忍看她忽略自我。因此,“让出妈妈”就是此时对妹妹最无言的爱的表达。
夜静了。今天没有午睡其实已困倦不已的妹妹把软糯的小身体贴紧我,渐渐减少的辗转调整里,不是空洞彷徨,而是踏实舒张。
她所留恋的这一角的温暖,会让她在梦里都呢喃轻喊:妈妈!
“被看见”的力量,让她平静,看见需求,明白了家人不会怪罪,也不会孤立。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照顾了情绪需求,后面的事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曾不止一次地被别人问过:有两个宝宝不累吗?
说实话,我从没自问过这个问题。因为它于我,根本不是问题。
生儿育女,对我是自小的梦想实现,是无比感恩的幸福体验。
和孩童亲密陪伴,从诞生到长大,多么神圣又难得的机遇!而我有幸能有两次这样的机会,每天都有全新发现和收获反馈,这样的过程感激尚且来不及,怎么会用“累”字消极潦草地一言以蔽呢?
身累不可避免,但“心”,绝对不累,相反,是愉悦的、值得的、感恩的。
我是观察者、旁观者、亲历者、记录者。两个孩子,你会清晰地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特点,体察每个生命的不同性格特质,受悟于她们的互动,感怀于彼此的信赖。
——这样的角色赋予,夫复何求?
正如每周写文,一直坚持,不求喝彩,常需沉寂。
——累吗?很少。因为更多感受到的是回望,是记录,是留痕,是成就。那么,其间的快乐远远大于所谓的辛苦,一切就都值得。
看到的是风景还是荆棘?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心境。
内观让人冷静,看见让人清醒。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小小的她搂着我的脖子,在平静下来的一秒钟内,沉沉睡去。鼾声轻微的那里,有甜美的梦,有放松的身心,小星星们在眨眼闪烁,回应所有的看见和呵护。
因为,被看见,也是一种滋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