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是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傅,理得一手的好平头,这些年生意日渐稀少,他给男的理发还行,样式古老,跟不上什么板寸了,毛刺了,女的烫头发,盘头什么的他弄不了。不过还是有一些老顾客,都是上了岁数的。好在有个退休金,闲着没劲,所以老孙在老街上的门脸还开着,正月里不开门,快出正时,他就把牌子重新漆漆,找老朋友马万里给他用红漆重新写一下店名,还是老名字,青春理发店。
听这名字,给人一种八九十年代年青人创社会的那么一股劲儿,门店闪烁着霓虹灯,大录音机里放着冬天里的一把火、黄土高坡、北方的狼…进进出出的都是烫着头发或理着小分头,穿着牛仔,夹着烟儿的小青年们。是呀,老孙那时候的理发店多火呀,这青春理发店也快三十年了。
老孙还是那老式的理发椅子,手动的推子,外带一把剃头刀,老哥们来了,还是用肥皂弄一脸白沫子,剃头刀在那块帆布带子上蹭两下,然后刮脸,老哥们半躺在那儿,闭着眼,舒服!
王一明不是个讲究人,但在理发这事上,认真,城里好几条街的理发店他都转了,有的理个发六七十,理发师们一个个倍儿精神,里面灯光好,还有美容店,也进去过,没一个让他觉得满意的。在王一明看来,他所谓的满意,就是性价比高,理发师技术好,理出来有型,还不贵,他的心理价位也就五块钱,找来找去找到老孙这儿来了。老孙这理发比别人那便宜,五块钱。
王一明小时候一直是他爸爸给他剃头,而且一直是小平头,他爸爸就会理小平头,一理发,弄得一脖领子头发,好几天扎扎的。十六岁那年,他想理个小分头,他爸爸理不了,看孩子大了,注重形象了,也就同意他去理发店理了一次。从那以后,王一明十几年都是小分头。不过有一件事,是他妈叮嘱的,正月里不剃头,剃头,不死大伯就死舅,所以王一明三十多年,没正月里理过发。
但他一直拿闷这个事,问过好几个理发师,都说是迷信。当然了,不到正月,他想不起这个事儿,一到正月底,头发长了,扎的脖根不舒服,他就想呀,正月里理个头怎么了,理个头也死人?自己一个知识分子,怎么怎信那个呢,越想越觉自己对,他就找到青春理发店来,碰到老孙刷牌子。老孙不给他理,说出了正月吧。嘿,这气人。王一明又一想,哎,这么多年了,都听老妈的话了,万一让她知道了得多生气呀,老太太又迷信。
二月二这一天,平时不大忙的青春理发店也挤满了人,王一明不愿费那劲,干脆二月初五再来吧,自己在家就用老婆的皮筋儿扎个小辫子。二月初五下午下了班王一明来理发了,老孙的青春理发店不忙,老孙正扫头发呢。
老孙给王一明洗了洗头,让他坐在那把老木头椅子上,王一明问老孙,这正月里不理发是怎么个讲究呀?
老孙不紧不慢,说这还是他师父说的,说在明朝以前呀,没有理发这个行当,也就庙里的和尚剃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清朝入了关,让汉人也扎辫子,前面剃光了,而且是留发不留头,当时顺治爷是正月里发布的剃头令,给人们一个月思念旧人的时间,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嘛,当时是思旧的意思,谐音成了死舅。南方因为留发不留头,死了很多人,也是一种抵抗,人们把正月剃头"思旧"改编成死舅这句话,流传成了一种民俗,借以抵抗清朝统治,其实是告诫人,做人要有气节。
老孙拿起了吹风机,给王一明吹头发,边吹边说,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医的,说头发在人体属木,春天是木气生发的时候,正月里木气刚发出来,不宜用剃头刀这种金属气破坏,从养生角度对身体不好。
"哦,原来是这样,谢谢你孙师傅。"
王一明给了老孙五块钱,骑上自行车回家,对面吹面不寒杨柳风,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