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第五天开始懈怠,一写作就想睡觉,身上无力,眼皮耷拉,连敲字都漫不经心的,我知道身体已经在习惯性地逃避了,仿佛想营造出一种身体不舒服而不做的理由,但这些都是假象,忍忍就过去了。
昨天晚上我走进厨房,开始准备食材做菜时,习惯性地打开了“下厨房”app,按着菜谱一样一样的准备。看了会放下了手机,葱、姜、蒜、花椒,还有什么来着,我又点亮了手机,看看我忘记了啥。哦,原来是豆瓣酱。
我从柜子里拿出豆瓣酱,感叹到:现在有手机了,真是啥都记不住了,不过也确实什么都不用记了。手机就是我们大脑的移动硬盘,储存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需要就及时搜索,非常高效地帮我们解决了问题。
但接着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人都储存了很多知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学习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不管在哪个时代,学习都是让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方式。但学习这件事并不惹人喜爱,相反它是件反人性的事,人类天生好逸恶劳,喜欢美食不喜欢减肥,喜欢坐电梯不喜欢爬楼,喜欢躺着睡觉不喜欢坐着看书,而学习,则要把你一个人按在那,乖乖地读些自己消化不了的东西,听着一个陌生人讲他的经验,好像并不是件有趣的事,更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如果把场景还原到老祖先那个远古时代,我们就理解为什么会这么抗拒学习。据考古学家分析,人类是在300万年前形成的,而人类文明的产生最多也不过才1万年。前299万年里,为了生存,人类要从天亮忙到天黑,手脚不停,男的出去打猎,女的则在家里做各种家务、缝制衣服等,天一黑就休息,一个人静静地深度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
而且一个人呆着还有危险,一方面别人都在外面打猎,如果不出去劳动,家里的孩子就要饿死;另一方面,一个人容易被袭击,猛兽总是会优先攻击落单的动物。所以出于生存考虑,人类更愿意群居。长此以往,人们就把“不喜欢深度思考”以及“喜欢群居”变成一种生物本能,延续了下去,直到今天。你应该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个人呆久了就会觉得孤单,甚至有种莫名的恐惧,但恐惧什么自己也说不上来。其实理性来看,也没啥恐惧的,一时半会饿不死,也没人会谋杀我们,但这种生物本能,让我们自然而然产生危机感,没法控制。
如果说原始人类大脑在丛林时代还能生存下去的话,在近一万年来这个不断现代化的世界,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个行业在飞速发展,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原始大脑理解的程度。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而这360行也像一座座大山,让每个人的知识盲区越来越多。所以需要不断地学习,从书籍里获取前人的智慧,才能让大脑变得越来也聪明。
而且最近十年,知识的世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大量的知识联网了,这就像你之前接触到的只是自己家书房的那些书,而现在你是每天都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里。面对这么浩瀚庞大的知识群,假使我们每天24小时争分夺秒地看书,估计看一辈子,都没法看完,那么我们该怎么学习,才能让知识为自己所用,帮助自己变得更好呢?
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方式,而是要有一颗好奇心。其实这颗好奇心本来我们天生就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可以用我最近在看的一个纪录片来说明。纪录片叫《荒野间谍》,是BBC团队拍摄的,总共5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
拍摄团队做了很多动物模型摄像机,然后偷偷安插到真的动物中去。其中把狐獴摄像机放到狐獴群时,他们开始以为是敌人,“全军”都警戒起来,纷纷出来察看。当大家嗅了嗅“敌人”的气味后,发现是自己人,就没有再管了,跑去忙自己的生存事业了。为了生存,他们总是这样,几乎时时刻刻都处于警惕状态,听到有一丝不对劲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张望敌情。
而另一边,BBC团队还做了一个红毛猩猩摄像机。当他悄悄把摄像机放进红毛猩猩领地后,出乎意料的是,猩猩并没有像狐獴那样,而是对这个外来物充满了好奇,他没有直接上去察看,而是先用树枝远远地试探,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也证明了他们大脑的智力水平远高于狐獴。在确定不是威胁之后,年轻的红毛猩猩,还要跑去拉拉它的手,之后就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就这样小猩猩在通过不断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经验。
这种好奇心,让红毛猩猩对知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不仅探索,还会模仿学习,当他看到人类用肥皂洗手,他们也学着用肥皂抹在自己厚厚的毛发上,只是他们以为泡沫能吃,把泡沫吃了……
除此之外,它还学着跟另一个假间谍红毛猩猩锯木头,锯得还不赖。
对比这两种动物,不得不让人感触为什么是人类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就因为他们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让他们没有把时间全部花费在生存上,而是做了一些看似跟生存无关的事情,恰恰是这些事情激发了人类大脑的快速发育,拥有了更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后来人类发明了语言,学会了讲故事,学会了构建想象共同体等等,让自己登上了食物链顶端。详细的过程可以看《人类简史》。
这种好奇心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但现在很多人由于不恰当的被教育,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的应试教育,让我们慢慢丧失了探索的欲望,对学习更是心生厌恶。我们被动学习了12年,所以到了大学,我们更多感觉到的是解放,而不是进入新的求知天地。
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品德,确实挺可惜的,我也是其中一个。但如果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得挪去压在好奇心之上的积石,释放出自己的好奇心,开始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哪怕问一些很傻逼的问题也没关系。
当我们能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观察每一个人、每件事,我们才能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的能力。这时,漫无目的地游泳是到达不了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如果要更快地实现目标,还得靠“搜索式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每一个目标背后,都会遇到数不清的障碍,而每个障碍就是一个问题,也就是一个目标背后有着一个问题树。比如我们想要变美,那可能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变白?接着就是皮肤怎么变得更光滑,更干净?脸怎么更小一点?眼睛怎么更大一点?鼻子怎么更挺一点?双眼皮手术怎么做?不做手术的话,怎么通过化妆来让自己好看点?那个眉毛怎么画?粉底和BB霜又是什么区别?……
当我们搞明白了这些一个个问题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点。其他目标也是如此。而如果为了一个目标,光把一本书一本书地看完,可能耗费的无用精力要更多。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再配合搜索式学习,能帮你更高效地让自己更好。就像吃药要喝水一样,两者必备不可。如果没有好奇心,也就没什么搜索动力;如果没有搜索能力,光有好奇心,那会把自己逼疯,不信你试试。
邢彩燕
生涯规划师,“得到”签约作者
喜欢替人排忧解难
致力于用文字呈现思考,呈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