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这三天,原想呆在家里,倒不是闭门思过,我久已学会原谅自己。如今外面的世道,实在太喧哗。但是路上的拥堵,已让我退避三舍。想不到第三天,一下子出去了两趟——
上午,接巩义姚兄的电话,说他在郑大二附院小住,并无大恙,只觉闲来无趣,想让我陪着去红木城老汪那儿坐坐。姚兄人极好,这些年对我帮助很大,我乐得陪他散心。于是,我们驱车前往。
在红木城里,呆了近两小时,没看见一位顾客。据说,很多店铺整月的不开张,好不容易来个人,若是不去招呼,还能转转看看;一说话,就惊得对方马上开溜……他们说起来很诧异,如今人都去哪儿啦?我说:可能都在路上堵着呢。
到了下午,朋友约着去金砚台魏兄那儿喝茶。几年前,魏兄在画廊的屋顶自建了庭院,淳厚自然,惹人流连,是个喝茶谈天的好去处。这位仁兄,年届六十,多年前就声称要为自己做减法,原则上存货只出不进,不买房不买车,生活也越发简单,至今连智能手机也没用上——减法做得不错,也就活得从容,往往是经风雨、洗铅华之后,才会有这样的做派。
我现在还离不开智能手机,甚至越来越依赖它了。过去,若是被别人拉进各式各样的群里,我看看不着调便马上退出,朋友圈也是定期清理,像是乐得清静。但是,最近有朋友告诉我,这样可能是有问题的,说是活在碎片化时代,要想不落伍,就不能排斥各种碎片化的交往和信息,若是朋友圈里没有几千个人名,手头没有三两百个群聊,就是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
闻此,我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下决心痛改前非,拜托朋友帮忙,被匆忙拉进十多个群聊,自己又建了两个,似乎渐入佳境。几个人在喝茶,只有我的手机能不停地搞出点动静,好像业务繁忙,令人刮目相看。
说实话,手机上的信息,还真是“碎片化信息”,没有长篇背景和深度剖析的文章,至少对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然而,在退隐之前,找共鸣、刷存在感或许是必须的,所以必须要有耐心,学会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学会上各种网络平台后,才知道现在写文章的人真多,大家都急切地渲泄和表达,却弄坏了倾听的氛围。从功利的角度,有人说写诗是最出力不讨好的,可是很多人都在努力地写诗,甚至把不是诗的文字分行,伪装成诗歌,来为自己代言——看似矫情,实则不易呀!
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耐着性子,就当是一种修行吧……活在碎片化时代,或许所有的人——都将死于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