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蝶形花科甘草属植物,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其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有分布。
甘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药用价值
入药部分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禁/宜人群
1、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
2、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3、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
4、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地理分布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在中国,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价值体现
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灸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国家大量进口甘草,从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甘草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作用更强。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
主治功能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