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科学地阅读?大宝我们读了不下2000本绘本,可是感觉没啥效果。二宝阅读该讲究点了?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纷纷支招,提了很多建议。
我不知道题主的二宝年龄如何。我觉得:如果孩子在三岁以下,父母们真的没必要阅读的“获得感”看得太重。
01 今天,你追求阅读“获得感”了吗?
我国古人常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古代,学子们读书大多是为了求名、利、权,或者世俗意义上的婚姻和爱情。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更多的是工具,目标直接指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看来,读书是手段,服务于学子们的抱负和理想;读书是桥梁,通往仕途经济之道。所以,历史才有了“闻鸡起舞”、“悬梁刺骨”的成语典故,有了曾国藩与读不懂的书籍“死磕”的故事。这些故事渗透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中,鼓励着一代代人为了人生理想而勤奋读书。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经取消了,但读书“工具论”仍然大行其道。父母们为孩子们购买了一本又一本童书,期待他们读完这些童书能够获得更多的智识、实现情商的飞跃,再不济哪怕多认几个字也好。
所以,我们常常会在各种童书的文案中,看到类似的话语:
想让孩子先人一步,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一本能够成就孩子未来的书!
于是,这一届老母亲不再向我们的父母那样,对孩子的阅读采取相对放任的姿态,而是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孩子的阅读书籍的选择、方法的指导中,追求获得感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
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未成年人相关大数据调查,清晰显示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0—3岁以下父母们引导孩子阅读的目的是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比例分别是56.3%、43.8%和35.4%;帮助识字、学数数的比例分别是47.0%、47.7%和72.2%。
这个调查的数据耐人寻味,希望0—1岁孩子认字、学数数的父母比例超过了半数。然而,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大多数还不会说话。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引发了父母们的集体焦虑,“与同龄孩子比较”又使得这种情绪进一步扩大。父母们开始了“拔苗助长”式的童书阅读教育,所谓的“读书获得感”由此成为父母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02 过于追求“获得感”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然而,父母们对3岁以下孩子过于追求童书阅读的获得感,这种做法真的对吗?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路程。我们没有必要在孩子还在爬着,就要求他学会跑。这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
一味的追求孩子知识的获得感,其实有不少的弊端:
弊端一: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我的儿子21个月的时候,我曾经让他尝试根据积木的不同形状往缝隙里塞积木。可是,孩子的精细动作发育还不完善,他因为做不到而着急的大哭,后来的很长时间都对这个活动持拒绝态度。而几个月后,孩子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的更好,自然而然完成了这个游戏。
这样的经验在儿童阅读中也是一样。一味苛求孩子掌握超越自己年龄段的知识,容易招致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弊端二:违反孩子成长规律事半功倍
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因为脑发育不完善,注意力很短,随着他的成长注意力才渐渐稳定。一般来说,两岁多的孩子,注意力只能维持十几秒。
我们常说的“三分钟注意力”由此而来。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决定了我们无法让孩子安静下来看很长时间的绘本,自然无法高强度的记忆知识。在这个年龄段,强调知识记忆往往会事半功倍。
弊端三:容易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
人的精力有限。父母过于关注孩子阅读“获得感”,将大量时间用于陪伴孩子阅读,可能会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关注。而0—3岁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目标,他们在这个阶段还要学习脱离尿不湿、自己穿衣吃饭等内容,还需要走出家庭接触自然培养好奇心和提升大运动发育。在这个阶段,一味追求阅读“获得感”,往往比更高年龄段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经济学告诉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资源获得最高的收益。虽然养育孩子并非经济活动,但我们也可以走“最高效”的方式促进她的成长。孩子3岁以下,父母过于强调阅读获得感,初衷是好的,结果未必最佳。
03 不追求阅读获得感,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如果读童书不是为了让孩子多识字、多数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在我看来,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追求1: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日本著名绘本大师松居直在他的《幸福的种子》中,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很喜欢听故事,她的妈妈发现电视上有讲故事的节目,就给女儿开了电视让她看。没想到女儿关掉了电视,拿出绘本要求妈妈读。妈妈问女儿为什么这么做,女儿回答:“因为电视不能抱着我讲故事。”
这个故事直击了问题的实质。我们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并不单纯的是为了孩子增加知识,更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研究发现:7年级孩子的养护可以预测成年后在爱情和关系中的行为表现。孩子们复制和模仿了父母养育他们的方式,运用在自己的未来生活中。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未来顺畅的人际交往模式奠定了基础;还能够给孩子以力量,让他在多变的人生中,能够有勇气穿越困难。这也是心理学家所反复强调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未来的原因。
追求2:形成阅读的习惯
《人生效率手册》的作者张萌在樊登的节目中提到,自己的妈妈60岁了,是个很美的女人,事业也非常成功。张萌的妈妈喜欢阅读书籍。张萌小的时候,妈妈每天不论再忙,都会和他爸爸一起和她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全家人还会一起围绕这本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孩子最初的人生阶段,父母没必要把具体知识教育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因为知识的获得有其自身规律,需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接受。但父母应该做他们阅读的“引渡人”,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扎根下阅读的种子。
追求3:培育健全的人格
0—3岁是孩子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抓住孩子人格发育“敏感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童书的阅读不妨围绕这一主题,从孩子日常碰到的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如何做好小主人等主题出发,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
松居直曾经说过:图画书对于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用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孩子三岁之前,我劝你真的不要把阅读“获得感”看的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