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她说:“我们这
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
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我对家、对家人只有简单
的理解,对亲情对爱认识不到有柔软亦有沉重的地方,认认真真地跟随作者
的笔迹来感受他们的生活,一边敬佩他们一家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找书来
读的学习精神;一边羡慕他们把煮饭、散步称“探险”的生活琐碎,过得有
趣又温馨;一边感叹他们遇到愁苦、惊恐的社会变化时,仍能保持从容淡定
的心态;这个单纯温暖的家,几十年来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再一次读,是最近,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常使我潸然泪下。尤其
是读到最后,暴风骤雨之时,他们仍相濡以沫,生死别离之际,她已做好”
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准备”。生活不易,浓墨重彩的岁月在作者的笔下质朴平
淡,读不出怨,觉不到痛,却令人哽咽。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杨绛先生写
到:“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
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后的温情。
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不怕别离,即便是好友分手的别离,即便是
家人远行的别离,也会使人不舍,使人神伤,所以才会有珍惜眼前人的感悟。
可生活总归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过,家人生病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会生气,
工作出错了又沮丧......生活处处要硌疼你。就像人到中年的场景,左手拽着
孩子,右手搀着父母,有人觉得累,有人觉得是负担,还有人觉得是享受。
在我看来,家人在身边就是甜蜜,儿子正是天真烂漫、无知无畏的可爱孩童,
看似脆弱又充满希望;父母双鬓增多了白发,皱纹也顺着脸颊爬上额头,失
去了往日的威严和风采;都到了我来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时候。爱人则跟我一
样,正在中年的河流上忙着捕捞。这是我家的生活写照,生活艰难,正因为
有了又亲又爱的人,日子才变得幸福。
就像现在,我会期待每一个小长假的到来,只要放假就可以回老家看望
姥姥和奶奶,她们俩都已经八十多岁,身体还算可以,生活都能自理,姥姥
和奶奶虽不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可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整理菜园,种
各种各样的蔬菜,每次回家她俩都喜欢带我逛菜园子,告诉我今年又种了些
什么,指指点点的说出哪些已经成熟,哪些正在结果实,仿佛在炫耀着一年
当中最自豪的成绩单,等我要走的时候,她们又都积极的给我打包自己种的
菜。姥姥和奶奶年纪大了,连走路都变得颤颤巍巍,再好吃的东西也因不好
消化不能多吃,我们唯有通过陪伴去传递对家人的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几口终有散时。可在散前,
请好好珍惜。无论悲欢离合,家都是我们最后、最好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