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虎气洋洋,虎虎生威!
团圆是春节的主题,而酒则是团圆的很少跨越的符号,无酒不成席,喝酒自然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推杯换盏,面红耳赤,意气风发,高谈阔论,有酒也就有了氛围。
国人素来好客。重磅!顽童论世公众号合伙人计划正式启动,期待你的参与!
酒,是体现主人热情的一个载体,而劝酒似乎更成为了一门调节氛围的艺术。
酒的起源
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酒的发明,虽然公推的是仪狄和杜康两人,但是,史料查证,并没有确凿的证明。
酒似乎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
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这段记载让夏禹备受推崇,而仪狄却名声不太好了。
不过这段记载倒是说明了,夏禹时期酒就已经出现了,至于是不是仪狄发明的,很难考究,大概率不是。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说一下酒醪(lao)。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艺而成的醪糟儿。
也就是说,仪狄酿的应该是米酒。
《说文解字·巾部》释:"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杜康,夏朝人,做秫(shu)酒,秫是高粱,也就是说杜康酿的是高粱酒,也就是现在白酒的起源。
这也是为什么世人公推两人为酒的发明者,而不是一人的原因。
不过,还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杜姓是周朝才出现的,说少康就是杜康不大可信。
可以肯定的是,夏朝时期酒就已经出现了,至于是不是这个时期发明的,或者是不是仪狄和杜康发明的,至今没有定论。
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明确酒的来源,毕竟,一部酒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中华文明史了。
劝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而劝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非常注重礼节。为了彰显礼仪,敬酒文化也就顺势而生了。
敬酒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
敬酒分为:文敬、武敬、罚敬、回敬、互敬、代饮。
文敬: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
武敬:通常带有一些强迫性质,强迫人不得不喝酒。
罚敬:又称为“罚酒”,不吃敬酒吃罚酒,就由此而来。
回敬:主人给客人敬酒后,客人为表感谢,向主人回敬酒。
互敬:客人之间的敬酒。
代饮:不能饮酒或者不胜酒力,让朋友或亲人代为饮酒,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
劝酒文化则来源于敬酒文化。
敬酒作为一种礼仪,古时候是有着社会等级之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这是一种礼仪,是没有强制性的。反过来则成为回敬。
由于等级之分,回敬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甚至是有些会有一定的强制性。
最早的劝酒多来于上对下的敬酒,而这劝酒之中,有的真的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的著名案例。
张飞爱喝酒,是个绝对的酒鬼,更喜欢劝酒,谁不喝打一百军棍。
属下有一个叫曹豹的,不会喝酒,惹怒了张飞,非要打一百军棍,众人求情之下,才抽了五十鞭子。
刘表,宴请宾客,宾客喝倒了躺下了,刘表拿着带有长针的棍子,扎人,扎醒了继续喝。
曹操,宴请宾客敬酒时,典韦拿着大斧头跟着。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向谁行礼,没做人敢不喝,不喝脑袋可能就会搬家。
西晋石崇,宴请宾客时,让家里养的美女给敬酒,劝酒。哪位宾客没喝干,石崇就砍掉美女的脑袋。
大将军王墩不信邪,无论美女怎么劝,就是不喝,结果石崇一连砍了三个美女的脑袋。
劝酒劝到这份上,真的是毛骨悚然,可恨至极!
劝酒文化为何会靡然成风?
一、彰显自己的权威,考验人心。
虽说喝酒这件事,本来是一场娱乐,真的没有必要上升到权力场上的人心考验。
但是,有些人不这么认为。
你不喝,他就会觉得你对他不够尊敬,不够忠诚。他们要的是绝对的服从,而不是理智和清醒。
网上看过一个说这种属于培养绝对服从的一种羞辱性文化,感觉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并不是特别的认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所谓真亦假时假亦真,究竟当事人是不是这么想的,还真就不好说。但是,很多位居高位者都似乎很喜欢这种游戏。
二、对彼此关系的不确定或是信心不足
酒宴作为中国社交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合作、交易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喝好了,关系也就到位了,接下来也就一切顺利了。
喝好了是对双方关系的一种确定,你竭尽所能,他笑而不语,酒只不过是投名状而已。
现在主流社会似乎都在流行着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这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健康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
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一种潜在表现方式。
三、变态心理行为
很想拒绝,很想反抗,但是无力对抗这种潜规则下的酒文化。
慢慢地,自己也变成了局中人,甚至变本加厉的去压榨别人,看别人出丑,而从中寻找乐趣或者是一丝慰藉。
这是一种变态行为,在心理学中应该对应的有。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搜到。(谁知道从心理学上,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有奖问答,加微信公众号,顽童论世,留言答案,虎年有惊喜。)
四、纯粹的恶趣味。
虽然,每个人都难免有这属于自己的恶趣味,但是劝酒这个恶趣味说实话,真的让人有点无语。
不过,相比于以上几种行为,这个的伤害性明显要小上很多。
五、热情过度,自控力较弱。
热情好客,对方喝不好自己感觉到有些愧疚,加上自己一喝酒也容易控制不住,所以会一直的劝酒。
这种一般发生在比较熟的亲戚和朋友之间。
六、文化认同。
有人他就是认同这种劝酒文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酒文化,而且也是一直在认真的执行着自己的文化认同。
对于这种,我只能说,我不认同,但我尊重你。
禁酒文化
现代社会法律规定的酒驾入刑、喝酒出意外一起喝酒的人都要附带相关责任等都是为了禁止劝酒文化这种不好的风气。
有六种行为人要对酒后发生的损害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一种是强迫性劝酒的人。
第二种是明知饮酒者不能喝酒或身体不适仍劝其饮酒的人。
第三种是共同饮酒后任酒友驾车离开的人。
第四种是共同饮酒后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的人。
第五种是明知驾车人饮酒而唆使其酒后驾车的人。
第六种是酒局的组织者要承担饮酒适度和酒后安全护送的义务。
查阅古籍会发现,其实禁酒文化其实也很早就有在推行,几乎是和酒一起诞生的。
大禹禁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周天子禁酒。
来到周朝,周天子借鉴殷商附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
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下附原文,感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
也正是周朝,将酒引入礼制,酒文化的繁文缛节,由此开始,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商鞅禁酒
商鞅变法期间,最早对酒课以重税。他没有明文禁止酿酒和卖酒,但提出要对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赋税。
这次禁酒的目的和之前不尽相同,是为了节约粮食,同时提升国家财政收入。
汉武帝禁酒。
汉武帝天汉三年之时,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汉武帝宣布施行变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专卖,禁止民间酿酒和卖酒。
西汉禁酒令
西汉初期,萧何曾颁布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民间私斗,节省酿酒粮食。
刘备禁酒令
刘备刚入蜀时,为了筹措军粮,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禁止民间酿酒。
吕布禁酒令
吕布攻下邳城,却被曹操包围。为防止诸将饮酒误事,吕布特别颁布了禁酒令,军中任何人不得饮酒。
曹操禁酒令
曹操为了节省粮食和整顿民风,也颁布了禁酒令。有意思的是,孔融曾专门写了两封《与曹公禁酒书》,反对禁酒。
朱元璋禁酒令
朱元璋以“民间造酒糜费,故行禁酒令”,颁布诏书令国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
这次的禁酒也是最严苛的,不但不能酿酒,糯米都不能种。大将胡大海之子因触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亲自手刃犯人,而此时的胡大海还在外征战。
乾隆禁酒令
乾隆元年,内阁学士方苞提出针对西北五省(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的禁酒令,认为:一是这五省穷,浪费粮食酿酒是不对的;二是这五省百姓酒后犯罪率太高了,“载在秋审之册,十常二三”。
乾隆考虑了大半年后,出台了一个圣旨,令这五省“永禁造酒”。一时间,反对声很高。
纵观历史上的禁酒令,原因主要有四点。
1, 治国需要,警示当朝及后世。
2, 民风问题,酒后易失德,易滋事。
3, 节约粮食
4,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现在的针对酒的法律条文,更多的是从安全角度和抵制陋习出发的。
文化传承
酒文化作为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同样是需要传承。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甄别的剔除一些不好的文化,让其仅仅只能存在于文字记载之中作为警示史料永久流传,绝对不可以再大行其道了。重磅!顽童论世公众号合伙人计划正式启动,期待你的参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酒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