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遇人憎我毁我,自然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入中论》中讲,“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如果遇到别人伤害我一下,就可以把以前的恶业果都消尽。业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烦恼的习气,需要修习佛法来对治。一个是业的习气,造了这样的业,就要受这个果报。如果有人憎恨我,诽谤我,就消了这个业报,以后也就不用再感这个苦果了。这是重罪轻报。是好事。如果我们觉得别人伤害我们是吃亏,那么立刻就会起嗔心,一念嗔心堕入恶趣。而我们想明白忍辱的好处,是在消业,就能够高兴地接受了。菩萨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能够做到安忍,福报是很大的。一边消业,同时还能培福。自然也就欢喜的接受了。
2, 了凡先生的三千善行,是怎样的计算方式,对您有什么启发?
了凡先生的三千善行,是将每日做的善事统计起来计数,每日的恶事也统计起来计数,善事是正分,恶事是负分,两项相加剩下的部分如果是正分,那就是当天行善的数目,如果是负分,就说明当天不仅没有行善,反而倒欠了。这提示了我们几点:1)计算善行不能仅仅计算善事的部分,需要将善的部分与恶的部分一起统计。如果恶的部分比善的部分还多,这样不仅不能积福,还有可能要承受果报。只有善的部分大于恶的部分,并且积到一定量,命运才有可能开始转变。2)在我们修习的最初,心力不强,往往善恶掺杂,但这是正常的。此时一定不能够放弃,要坚持下去,善会越修越纯。做事情,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
3, 行善也需要练习吗?如何练习?怎样才有力量?
行善是需要练习的。初学者的心是麻木冷漠的,也许在过去的人生里面充斥着许多的恶念。心上没有善的习气,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中也是看不见的。就像经商的人才能常常看见商机一样,做善事也需要心上有这种习惯。
如何练习:1)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念头随着善事转,在心中常常怀有别人的利益,多想想我做些什么事情才能让周围的人感觉更加舒服更加温暖。2)不要总想着一次做一件大事。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最亲近的加人入手。把行善作为一件日常的工作,不间断地、重复地做。让心对于善念慢慢习惯成自然。
怎样才能有力量?
1)由衷而发的善心最有力量。心中升起了一缕善念时,要鼓励自己,将它圆满。心中升起了一缕恶念时,一定要给自己讲道理,将它断掉。
2)当行善后没有得到对方的赞叹,反而得到对方的批评时,不要对行善产生犹豫。此时的批评并不是行善的果报,而是之前其他恶业的果报。对于因果的认识一定要坚定,善因一定会结乐果,恶因才会结苦果。
3)在练习行善的过程里,一定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由于我们初学者时常处于善恶掺杂的状态,因此命运的转变不会来得那么快。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心中有信心,相信只要不断坚持和精进,善妙的果报一定会现前的。
4, 为什么人品贤善是出离的基础?
因为出离讲的是空性,讲心中没有“我”。如果人品不贤善,那么这个人会多以为自己考虑为主,是自私的。猛地叫他放下自我,是很难实现的。而人品贤善的人多以为他人考虑为主,心中多是利他的念头。假以时日,将念头修到唯善无恶,心上都是利他的,然后再放下对“我”的耽着,才有可能。因此,人品贤善是出离的基础。
5, 什么是修持功过格,“修持”两字怎么理解?
修持功过格,是指按照功过格规定的善恶功过数量,给自己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写修行日记,日日反省,造恶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修指的是修身,是改过扬善。持指的是持之以恒,要不断坚持去做。由于人心时常擅惰而多疑,许多事在刚开始图新鲜,难以有恒心,并且在开始行善时由于往昔的恶业逐渐消除而不能立即得到善果,又时常有怀疑之心,因此既要修,也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