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欺负人的总是以群体形式出现,而被欺负的,往往形只影单,孤立无援。那么,问题来了:
(二)谁总是被欺负?
最为常见的被欺凌的孩子,通常性格内向,自身各方面条件较差,或者在班级、校园里因为种种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例如,成绩较差而又不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往往较少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家庭较为贫困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也较为漠视孩子的成长,或者因为生活艰难而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内心感受。他们缺乏与有能力保护他们的成年人(父母和老师)的交流,或者因为遭受恐吓而不敢告知父母和老师。这样的孩子往往成为长期霸凌的受害者。
这些弱小而求告无门的孩子通常被孤立,被较为强势的学生欺负,打压。因为这类人通常没有可以为他们撑腰的集体,而且性格怯弱,一般情况下会因害怕而隐忍,接受被霸凌。直到脱离了那个环境,或者成长到有足够力量去反抗,他们才能够从被欺凌,被侮辱中解脱,但是内心通常会留下浓重的阴影和伤痕,甚至产生精神疾病,即使在成年之后仍然遭受折磨。
在校园霸凌引发社会关注之后,有大量的作者用文字描绘了自己被霸凌的惨痛经历,几乎不例外的,他们在内心深处都烙印下了痛苦的伤疤。很多当年被霸凌的孩子哪怕已经获得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如今已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内心,往往还躲藏着当初那个弱小而无力绝望的自己。更加不幸的人,甚至还在与各种心理疾病抗争,而这些疾病的病因,就是幼年时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经历。
第二类容易招致校园霸凌的学生,其性格正好和第一种相反。
他们性格张扬,特立独行,喜欢极力表现自己,对于其他人的感受通常并不在乎,往往令人觉得他们极度自私。因为他们一味地表现自己,所以容易惹人反感,甚至被多数人厌恶。当他们触犯到某些群体的感受或者利益的时候,这些群体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或者可能就是纯粹看不惯他们,就会对这些引起他人厌恶的人进行群体性的攻击和侮辱。
第三种遭受霸凌的人,往往并不被他们的同学们同情,原因是他们自己就曾经是霸凌别人的人。被欺负的孩子找到了更加强大的力量,为了寻仇或者讨回公道,带人来报复当初的霸凌者。而这一类事情,往往容易酿成恶性事件。多数校园内外打群架的事件,都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最初可能只是个人之间的过节,当一方被报复之后,通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力量,组织更多的人,来找回场子,找回尊严。事情一旦未能处理妥当,往往导致滚雪球式的发酵。青春期的荷尔蒙与热血冲顶的狂热的激情,夹杂着“江湖地位”与利益的争夺,演化为暴力冲突,最终甚至造成流血与死亡。由此给家庭带来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很多家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迎来自己孩子受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噩耗,突然之间掉落深渊,失去所有的希望。而起因,可能只是在大人眼中的”小孩子打打闹闹“。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