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都觉得,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手里有钱,意味着自身有底气。
最起码,买东西的时候不会最先考虑价格;也用不着去货比三家,浪费时间。
很多人都说,谈钱俗气。
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那种没钱的生活,又怎能体会到那种缺钱的心酸。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个世界上99%的事情的都可以用钱来解决。
只可惜,世上还有99%的都是普通人。
并不是每个人出生都含着金钥匙,绝大多数的人甚至是周边人都是那种普通家庭:
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每个月靠着微薄的工资,日子算不上紧张,却也绝不富裕,甚至习惯了精打细算。
所以对大部分的成年人来说,尤其是对那些在外的漂泊者来说,钱比什么都重要。
没钱的时候,骨子里的我们往往都是异常的自卑,口里的出门转转真的就只是出门转转。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就像作者自身所说的那样:穷人家的孩子,第一次出门在外,总是畏畏缩缩,担心自己不会坐地铁,担心自己找不到站台,担心自己这个不会,那个不会......
总而言之,那种说不出的苦涩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很想哭却又不敢肆意流泪。
2.
记得电影《小鞋子》中有段经典台词:贫穷真的不算什么,不要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积极乐观地活着,保持人性的真与善,一样能收获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的确很治愈,但也绝对没你想的那么轻松。
还记得影片中的主角阿里,自小就活在贫困中,当他把妹妹鞋子弄丢的那刻,不是急着让父亲去给妹妹再买一双,而是与妹妹商量着先别告诉父亲,自己会想办法的,满脸的慌张与害怕。
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家里的责备与挨打了。
这像极了小时候犯错的我们,当知道自己闯祸的那刻,第一反应也并不是检讨自身,而是想着要怎么做才能把这件事给忽悠过去。
但最后,往往都达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
除非父母并不是很想与你计较。
或许,贫穷本身就已经让父母很苦恼了,尤其是当你还在父母面前提钱的时候,你看到的也往往不是他们的笑容,而是一脸的愁容。
都说谈钱伤感情,这句话还是有可信度的。
的确,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你试试呢?
超市不是慈善家,不会免费给你提供东西,即便东西快坏了,快过期了,它宁可打个折,也不愿白白送给你的。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靠努力成功,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遇见的那么好。
不仅这个世界,就连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也是如此,不存在幻想。
3.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讲真,如果我有钱的话“我也可以很善良,超级善良”。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寄生虫》,尽管里面的情节不是很大众化,但那种对钱的欲望却总能刺激人心。
就像里面说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连衣服都没有褶皱,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熨平了,所有褶皱都被烫得平平的”。
我们都很普通,所以,过不了那种没钱的生活。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那么多的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关系网也数不胜数。
自己的事情也更是忙得团团转。
既然没伞的孩子都知道要快点跑,那没钱的呢?更要如此。
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无非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童年的时候,我们喜乐无忧,体会不到那些大人的烦恼;
成年的时候,我们忙着赚钱,四处奔波,哭哭笑笑的一路前行;
老年的时候,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总爱做些自己喜欢的,安享晚年。
闹腾了一辈子,到头来,发现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懵懂无知,整天也总爱乐呵。
但是,人嘛,总是要长大的,那些别人正在经历的心酸,你也总会有那么一天去甘之如饴。
所以,你也不要觉得谈钱很俗,钱这个东西,占据了你大部分的往后余生,别再该努力的时候,去选择了那些所谓的小确幸。
既然没钱,那就一起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