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天下足
理解一篇文章,要想从题目开始。何为苏湖熟,天下足?
如果简单的来介绍这个题目就是:苏湖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区区一个“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何会流传至今?为何会让当时的人如此重视这一块地方的粮食产业的发展?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首先我们从地之理的角度来观看这片土地。“苏湖”就是当今社会的苏州和湖州。苏州和湖州都是我们中国的稻米生产地。他们都处于长江下游的粮食产区。我们可以观看中国地图,长江下游的地区经过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它位于中国的南方距离赤道以及海洋较近。并且根据气候,可以看出,中国江南一带是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在北方一年只能收获一次的农作物,肉眼可见是不乏收获特别多的农作物。而在江南地区被发掘之后,在江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一年可不像北方那样只能收获一次的农作物。南方应为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作为辅助,为这片土地提供了农作物“复”重的条件。何谓“复”种?“复”拥有再一次的意思。而在农业当中,“复”这一个字是用来形容在农业生产上。也就是指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可种植一次以上的农作物。但凡中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成,但凡有一个地区拥有高于其他地方的收成,自然就具备了不同寻常的经济地位。这样就更方便,我们用人之文的角度来去理解“苏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了。
通过以上的地之理角度描写的中国江南下游地理的位置角度,我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去分析人之文了。而在此之前的江南地区最早根本没有什么非常出色的文明,也没有实力强大的朝代在这里诞生。在此之前的朝代,包括那些朝代的首都,几乎都是在江南以北,中原的位置。甚至可以说,中国历史早期经济最具有优势的地区。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那时的中国北方拥有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而南方还是处于地广人稀、开发落后的状态。而在放眼看现在,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在中国的经济最高的城市都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位置或者可以直接说是中国南方。但是我们再回头看历史就可以找到为何南方现在拥有的主要的经济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最早文明的兴盛以及很强大的朝代,几乎都是从中国黄河中下游中原附近的地区,在我国最早兴盛的朝代都是汉人王朝汉人王朝因为自己的文化优良于其他部落,并且地处中原,靠近黄河。于是,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选择了农耕定居的生活。而此时的中国北方还是大部分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为了更好的发展,凭藉自己能征好战的优势,经常向中原的王朝发动一次次的攻击,迫使北方地区的汉人们远离家乡南下逃生。南方的发展也主要是应为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之难”、还有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这三次的人口大迁移,让中国的经济大规模南迁,并且加上水稻的引进。江南地区彻底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地区。
而题目上所说的“苏湖熟,天下足”,也就是在北方的战乱,成为南方农业发展的契机,南方经济快速攀升,农业实力步步升高,一年两熟复种轮作不仅将苏湖的土地利用率从百分之百提升到了百分之二百。也让农作物的产量翻了一番。而在这个地区一千多年前这块土地在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的支撑下,有着超乎其他地区的富庶,余粮从这里输往各地。于是就有了此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包含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赞叹。从古诗江南的富庶到今天的学术研究。也就有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个说法。
而当下在我去长江三角洲以及太湖平原地区时,书上看到的苏湖地区的富庶,根本就不足以去描述他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无与伦比的城市、透入心中的风景。都可以,让我们看到苏湖的发展之壮观。而在未来的道路上,苏湖地区可能还会像现在一样继续发展农作物和经济。并且现在国家拥有最高GDP的城市几乎都是在江南地区,所以我觉得江南地区未来的发展更多会注重于经济上的贸易,以及更开放的文化,还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