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在这里说的“静”是什么?是指自然界的寂静吗?非也。
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我们为什么要“静”呢?在先生看来,这涉及到美学的问题。
人生的乐趣,一半来源于运动,那么另一半呢,应该得之于感受。什么是感受呢?那就是一个人被自然界的事物感动了感官和心灵。比如见颜色知其美,闻声音知其和,都是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看到一棵苍松,农夫看到的是他的实用价值,画家看到的是它美丽的姿态;同样是听音乐,有的人就会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有的人听起来昏昏欲睡;同一个道理,有的人能让讲述者引起共鸣,而有的人只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
不同的人固然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可是,感受敏锐的人应该能更快乐一些。为什么呢?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个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的人。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那么如何增强一个人的感受力呢?那就是要做到心静。一个真正心静的人,是不会在意外界的环境是否喧嚣的。所以陶渊明才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我国的古诗里,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诗人很多,先生举了几个例子: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观鱼之乐,看着鱼儿们悠然自得,往来翕忽,这个人该是多么悠然自得,他得有静的心境,才有感受到鱼儿的趣味。如果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答案就是:东西南北四字中,自有观鱼之乐,我之乐,即鱼之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一个老者,倚靠着拐杖,坐在风中的柴门边。天色已晚,暮色中传来了蝉鸣,他看着夕阳徐徐落下,看着村庄里飘起炊烟。苏轼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四句诗可不就是一幅画!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定格在夕阳西下的那一刻;人仿佛成了雕塑,静静地品味这暮色之美。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对生活中的美洞若观火的感受,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其实,心静下来对人是大有裨益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是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很大帮助。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得更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所以静下心来对于我们求学是极有好处的。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而要珍惜当下。
对于处事而言,一个沉稳的人永远比一个浮躁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东晋的谢安,在下棋的时候听到了肥水之战胜利的消息,却不动声色,仍然平静地把一盘棋下完,时人称赞他“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要做到的就说沉稳踏实,不浮躁,展现出自己良好的修养。
让心静下来,你会感受到生活中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