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在飞速驰骋,当车程进入皖南的古徽州时,沿途层峦叠嶂,林壑幽美,漫山遍野翠绿葱茏,像一片绿色的海,绿得怡人;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着,依偎在青山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东山县作家协会采风小分队继江南采风行之后,再次跨省到人民中去——走进皖南采风。黄山市客迎天下旅行社的导游小汪早早在动车站口迎接我们的到来。旅行车经徽州区到黄山区的屯溪,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尽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小汪说这就是典型的徽派人居。
阳春三月,最美不过江南缠缠绵绵的雨季,丝丝缕缕的江南雨,轻盈滴落在黛瓦上,给这原本的美丽风景增添了几分神秘。踏入徽州这片钟灵之地,漫步著名的西递、宏村古村落,寻访徽商故里,亲身感受这醉美的生态景观。
穿行于迂回巷陌间,每一条小巷,每一扇板门,都散发着老江南的味道。高高的门楼,厚重的大门,深深的厅堂,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儒商气息,不觉间被这“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美好境界所叹服。
《宏村汪氏宗谱》这样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此后,古村落营造者又依托自然山水,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融入多重人文因素,开凿了月沼池和南湖,引入了水圳九曲十弯,使得山水更加怡情。时至今日,徽州仍存留有千年历史的“牛形村”“船形村”“棋盘村”等杰作。
风水对中国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因时代、地域及所流行的风水理论的不同而表现得复杂多样。上个月我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恭王府、奥运村游览时,无论专业讲解员的解说,还是导游的介绍,开口闭口都离不开“风水”二字。原以为华夏大地惟有北京人最讲风水,未曾想这次来到徽州才发现,徽州人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的程度更是到了极致。究其根源,是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的缘故。因而,他们极其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讲究人与天然的和谐相处,营造出一个个“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的佳境,给人以寻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庭园”之说。为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大批的徽州人背着行囊,走出群山,外出经商打拼天下。古时有民谣唱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往往几年才回来一次,有时甚至长年在外不回家的。刚刚结婚,丈夫就离家经商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以为常。
没曾想这一丢,竟丢出了明清之际一个最大的商派“徽商”来。徽州人凭借骨子里深埋着的锲而不舍、吃苦隐忍的“徽骆驼”精神立足商界,逐渐发达起来,涌现出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胡庆余堂国药、谢裕大茶行等一批徽商老字号。从明代中叶以后到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徽商足迹遍及国内多个省份,还远及东南亚各国,与潮商、晋商一道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写下了中国商界不朽的传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代代徽商凭借的聪明才智和诚信执着,创下了富可敌国的雄厚财力,他们在家乡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树牌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徽文化的形成,为“贾而好儒”重视教育注入了永恒的内涵。于是就有了西递、宏村这些亦商亦儒的豪门大户
宏村,有座坐北朝南、全屋宅基呈六边形的树人堂古民居,他的主人是清敕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据说他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时建的。环顾树人堂,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天花彩绘牡丹与蝴蝶,飞金走彩;厅堂东侧利用小空地建一小鱼塘,巧妙引入水圳的活水,供玩养鱼植荷之趣。疲惫的我偷闲在鱼塘的美人靠上小憩听讲解员解说。不经意间,发现这庭院竟是建在一块极其不规整的三角形地带上,主人为了视觉与建筑上的变化,在正对厅堂门口的一角砌了平面墙并镶嵌了漏窗,另一角砌了一个圆形门洞并加上彩绘门楣。虽仅有几平方米大小的水园,却把徽州人的精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到了极至。正如《红楼梦》中贾政对大观园门口的翠嶂所赞:“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如此精美的佳作,在宏村还有承志堂。约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承志堂,富丽堂皇,是宏村的灵魂建筑,有民间故宫之称,它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全宅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风水标准构筑的建筑。
承志堂全宅分三进。沿“迎财纳福”的中轴线,前进为天井式庭院,中进和后进均为三间式厅屋。有趣的是,整幢房屋设计了九间天井。天井在徽州古民居中是一大特色,在商人的眼中天井又有另一番意思,天井就像一个聚宝盆,天上下雨如同下金子,下雪则是下白银,如同财源滚滚从天而降,而雨水从天井的四角流入地下,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他人田”之意。前厅天井的四个角上分别写有“天锡纯嘏”四字。前厅的拱棚上,还有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雕有“福、禄、寿、喜”四星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仪门的两个侧门上方都别出心裁地雕了个寓意财源滚滚的“商”字形图案。沧海桑田,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洗涮,老宅依然散发着灵光。
“敬爱堂”是西递胡氏宗祠。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更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有道是: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相传敬爱堂中的“孝”字,为朱熹造访西递时所写的。朱熹理学思想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很大,尤对徽州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朱熹的理学极力倡导恢复和加强人伦关系,推崇儒家的礼教思想,使一贯倡明经学为世儒宗的胡氏家族如鱼得水,他们祭拜祖先,春蒸秋尝;教导子孙,百世效仿。记得有篇文章写道:“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祭祖寻根,如饮水思源,更能清心明志、昭穆秩序,于社会发展进步大有裨益。”缅怀先祖表达的是一种仁爱和孝道思想,体现的是儒释道文化的融合,是中国传统中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我们在向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的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清风明月照进心灵,让优良家风落地生根。
宏村至今仍有140余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它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成为解读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厚重教科书。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两者之间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性灵之水,能听会看”。九曲十弯的水穿家过户,在高墙深巷间能听到流水潺潺,在房屋宅院内能欣赏游鱼戏欢,水口园林造景,水街水圳环连,水井池塘密布,呈现出一派“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巷出清泉”的绝佳人居环境。逐水而居的宏村因水而活,因水而盛,因水而具灵性,于是乎就有了“水做的宏村”“画中的村庄”之美誉。
五天的采风之旅虽匆匆而行,但感触最深的是徽州人“崇尚读书,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他们世世代代尊重文教,建立书院,延请大家名流到书院讲学、切磋学问,主张“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人生观。
徜徉于祠堂民居间,举目所及,族谱里诫训、厅堂间的字画雕塑雕刻,无不记载着“务耕读”的家规。耕,是立命之本;读,为修身之策。就连他们建造的豪宅,也如同一部修身立世的教科书,无论是大处的门楼、影壁、天井、地面,他们都大做文章,把马头墙、山墙、大门改成官帽状,门顶或屋顶置官帽状飞檐,大门仿照衙门修成“八”字,在住宅或整个村落前后左右开挖沟渠,以形成“环绕宅之四面如腰带水”的为学子祈福人文风水;还是小处的门楣、牛腿、雀替、神龛,都一一雕刻有人物神像、传说故事、花鸟虫草、琴棋书画等图案,在潜移默化间,让儒家文化的微言大义渗透到建筑的每个细节中。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的理念,在古徽州人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千百年来,“儒风独盛甲东南”的徽州,先后诞生了29个文武状元、2100多个文武进士和数千举人,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父子尚书,兄弟丞相,四世一品”被传为佳话。胡宗宪、汪道昆、许国等名重朝野的高官鸿儒,戴震、陶行知、胡适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是徽州人。先贤的榜样,深深激励着仕子们的读书热情,他们发奋攻读,纷纷跻身于仕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徽州成为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古典中国提供了耕读传家的范本。
如今,徽商的辉煌时代虽然已成过去,但徽商的精神并没有失去。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饱含着多少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对徽州的向往和顾盼。
一拨拨的游客慕名而至,又匆匆地离开。当足音轻叩在这深幽的古巷里,满眼的街贯巷连,黛瓦粉墙的老房子,任时光流转,脚下的青石板被千年的时光打磨得油光锃亮。此次的采风之行,收获的不仅仅是满满的古村味道,还有书香、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