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村支部旁边的村小读的小学。很讨厌上学,每天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一个人写作业,那种孤独感我至今都记得,弱小单薄的身躯,几天也不说句话,好像是个哑巴一样。
那时候的我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同学们的成绩,有的同学天赋异禀,有的孩子天生愚钝。老师对学习好的同学自然高看几眼,笑脸相迎;而对学习差的同学态度恶劣。尤其是作业没完成或者不会背书时,老师愤怒地发火,肆意拽着同学的头发,从讲台出发,沿着走道,满教室绕圈圈,可能我当时是被吓坏了,也可能是被老师绕晕了。反正我是没记清一共绕了多少圈。
后来我小学毕业了,去更远的镇上上初中。只要户口是这个镇上的,基本都在这个初中上学。班级里除了小学同学外,加入了更多的其他村的同学,这样我也就只能算个普通学生了。但因为我很斯文,老师都很喜欢我,被老师评上全年级最斯文的孩子。那时候一开学,家在镇上同学的家长就不约而同的请老师吃饭,以求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很明显一顿饭之后,桌位调整了,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至于成绩就不好说了。
后来初中毕业了,去了县里的高中上学。见到来自各个镇的同学,当然也包括来自县城的同学。班主任老师出奇地对这些县城的同学很了解,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家长也很熟悉。班主任老师很敬业无私,放学后主动要求这些孩子去他家里补课,家长也很感动。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差别的,你身后有多少社会资源,决定了什么人愿意跟你来往,或者说,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人家才愿意跟你来往。果不其然后来,班主任老师一路青云,高升去了教育局。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奋斗了大半辈子,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真的有用吗?如果不了解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人性,又如何自我淡定的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呢?
除了亲情外,社会是一切等价交换的总和。永远不要局限于事情本事,站位高,格局大,自然不会有势利眼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