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水循环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蒸发阶段
水汽来源
太阳辐射使地表水(海洋、湖泊、河流等)蒸发为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释放水汽。
热带海洋是主要水汽来源,占全球蒸发量的85%以上。
上升机制
暖湿空气因温差或地形抬升(如遇山脉)形成上升气流,携带水蒸气进入高空。
二、凝结阶段
云滴形成
水蒸气上升至低温高空后,在凝结核(尘埃、盐粒等)表面凝结为直径0.01-0.02毫米的微小水滴。
冰晶效应:0℃以下环境中,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
云层发展
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云,积雨云厚度可达8-12公里,含水量达每立方米数克。
三、降水阶段
雨滴增长
碰并过程:较大云滴通过碰撞合并小云滴,体积可增长百万倍。
冰晶增长:冰晶优先吸收过冷水滴的水汽,形成雪或霰,下落时可能融化为雨。
降落条件
雨滴直径达0.5毫米以上时,重力克服空气阻力开始下落。
上升气流强度决定降水类型:弱气流形成毛毛雨,强对流易引发暴雨。
四、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里迎风坡强迫抬升气流造成地形雨(如峨眉山暴雨)。
锋面系统造成冷暖空气交汇抬升形成锋面雨(梅雨)。
人类活动造成凝结核增加(如污染物)形成城市降水增强。
注:2025年夏季受厄尔尼诺影响,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极端降雨事件,建议关注中国气象局实时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