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桃花源 ——浅析《十日谈》
《十日谈》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作欧洲现实主义作品,意大利散文的奠基之作……同时在这部作品我也看到了作者构建的充满自由,平等的精神“桃花源”。
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肆虐,3名男青年和7名少女在诺维拉教堂邂逅,一起到乡村一所别墅避难,住了两个星期,他们除了玩赏风景,欢宴歌舞外,便是开故事会。在现实生活如此残酷,满目疮痍的环境中,他们却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避开了现实的纷纷扰扰,诺维拉教堂俨然就是他们的“桃花源”。他们讲述的故事大多歌颂爱情、肯定宣扬人的情感和欲望、反对宗教禁欲、反对封建主义,在精神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桃花源”。
薄伽丘的《十日谈》让我想到了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其中有一句台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人性欲望,是亘古不变的,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讨论。在书中有许多引人深思,并使我产生共鸣的语句,“一切世俗的事物显然都是短暂无常的,里里外外充满了烦恼、焦虑和辛苦,并且面对无穷无尽的危险。”,再如“我说显而易见,并不是指天主的审度,而是指人类的判断!”从这些语句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的剖析。
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置、隐喻手法应用等方面:
1.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第四天故事1中,作者着重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国王和郡主的形象。文中有大段的父女之间的对话,这一方面揭示了父女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揭示了郡主对爱情的执着和国王虽爱自己的女儿却又亲手害死自己女儿的复杂形象。同时作者也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说“亲王这才知道他的女儿有一颗伟大的灵魂”,这句话从国王所想来衬突出郡主的伟大人格。
2.小说故事情节更加复杂,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在第五天故事1中,作者安排男主人进行了两次抢亲过程。第一次失败被捕后,读者会揣测男主人公的结局,谁知作者安排了第二次抢亲,并且取得了成功。既增加了故事发展的曲折性,又体现了小说创作能力的提高。
3.隐喻象征手法的应用。在《第四天故事第一》中,国王对于女儿的自由恋情不能容忍,将女儿的情人毒死,他的行为极其残忍。国王的行径象征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的禁欲主义。郡主坚贞不屈,为爱而死,这是人文主义反抗封建专制、提倡人性的隐喻。
《十日谈》的艺术价值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作者采用了传统史诗全知全能的无焦点的视角。薄伽丘将他的讲故事的行动直接分派给了十个叙述者。在作品中, 他们只担任了专断的讲述者的职责 ,。在作品中不是以第一人称“我” 的形式介入 , 而是以全知的视角 “她”或“ 他”叙事 ,作者不但知道主人公将如何行动 , 而且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 并且人物的性格特征叙述者都了如指掌。这种叙事方法,虽然有利于作者掌控全文、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某种程度上会使读者产生了阅读距离。
《十日谈》采用“框架结构”,故事套故事,把一百个短篇故事串连成一个整体。故事之间缺乏联系,各自是书的一小部分。由于采用框架结构,读者可能会产生阅读中断的感觉。每篇故事,短小精悍,但未免会意犹未尽。同样全篇采用框架结构,结构上就不免单调。
《十日谈》的故事内容气度诡谲:每日十谈,共谈十日,在这十日谈笑之内,人性、宗教、爱情、权谋、婚姻、性欲、政治、司法无所不谈,无所不笑。看似谈风月,实为论风云。
《十日谈》与中国的《笑林广记》《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颇为肖似。这些作品俱各臧否世情、戏谑不羁,呈现着喜剧效果,却又隐藏着悲情色彩。可谓满纸荒唐言,却一把辛酸泪。在各种现实因素掣肘的创作环境下,作家无法直抒胸臆,因而只得曲笔托辞。民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浮沉合而为一,共同成为知识分子们挥之不去的心悸。压力在薄伽丘心头无从发泄,只得聊以寄文学消解,这一种文学心理惯性,直至今日仍得以保留,现当代的一些作家,学者也在通过许多方式共同诉说着时代的无奈与悲欢。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