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叙写了女主人公珍妮特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而遭受到了来自教会、家庭以及男权社会的压制,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终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的故事。痛斥了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剥夺、女性话语的消音以及女性历史的抹杀来实现排斥和压抑她史的目的。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你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的爱我,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并且永远地扶持我。
我渴望有人毁灭我,也被我毁灭。
时间的情爱何其多,有人可以虚掷一生的共同生活,却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命名是艰难而耗时的大事,要一语中的,并意寓其力量。
否则在狂野的夜晚,谁能把你唤回家?只有知道你名字的人才能。
《别让换情绪赶走好运气》
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
别让自己后悔当时忍住就好了
要知道,不生气你就赢了
这是一本轻松改善我们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实用心理自助读本。本书采用生活场景剧的插画形式展示了:我们的心情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如何变糟的,又是如何变好的?心情好坏对我们身心乃至人生的影响是怎样的?形象地演绎出了那些左右我们心情的人和事,帮助我们转变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方式,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人。
重新做回一个快乐的傻瓜吧
不是一本鸡汤书,而是一本技巧书,教你如何调整和控制情绪。
很短时间就能读完内容,但每一句话都值得深思和践行。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践行。
《烛烬》
在扣人心弦 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
将军不是在审判,而是等待一种生命状态的完结。用将近半个世纪的孤独去战胜自己的骄傲接受背叛,弄明白原罪携带的悲剧和人性的卑劣。舒缓平静来自认识到悲剧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后生发的善意。
《特别的猫》
作品由三个中短篇小说构成,以先后在“我”家生活过的几只猫为主角故事最初的场景推至早年非洲的农场,从“我”在非洲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了精彩纷呈的猫的世界。娇美的公主灰咪咪和低调的黑猫咪因为争宠上演的一幕幕情景剧;同为母亲,育儿之道却大相径庭,灰咪咪不像黑猫咪,它实在是个不合格的母亲;流浪猫鲁夫斯九死一生、大帅猫巴奇奇因病不幸致残等。
很喜欢《特别的猫》,能把情感写得这么好,她能把身后的但又不容易描写的感情写出来,多年前读《第五个孩子》就是这种感觉,把复杂的东西写得让人明白让人感同身受总是不容易的。
《孤独六讲》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只要你清醒,就知道个体的孤独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她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
成熟的爱是依靠不是依赖,依靠实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
《人生》
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雅舍小品》
梁实秋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一定会从段子手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在书中,他讽刺溺爱孩子的现象,“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对于结婚典礼,他说,“假如人生本来像戏,结婚典礼便似‘戏中戏’,越隆重则越像。”他系统总结了骂人的种种学问,直言骂人的误区,“假如你骂一个无关痛痒的人,你越骂他他越得意,时常可以把一个无名小卒骂出名了,你看冤与不冤?”
最令人不快的是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遇见这样的人,我就觉得惶恐:这个人是不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或是接连着腹泻了三天,或是新进遭遇了什么闵凶,否则何以乖戾如此,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
陋室小资情调区别于当下过度消费主义,文章徐徐而来,足显一腔积学,满腹经纶。整数之文风,诚如他自己所言一句:“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服他求”。
《断舍离》
该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可以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无论是物品还是感情,消耗你精神的就是不可取的存在,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活态度。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